《門外的吶喊》——一位父親的三幕故事
第一幕:慾望・缺憾・期待
「我只是想讓女兒活下去,哪怕多一分鐘也好。」
背景設定:老劉是一名送貨司機,單親撫養女兒小沛,省吃儉用把她送進河北美院讀書,成了他一生最大的驕傲。
慾望:女兒發燒送醫後死亡,學校說是「突發疾病」,但老劉不相信。他的慾望是「找出真相」。
缺憾/恐懼:他學歷不高、沒人脈、不懂法律。他最怕的是——即使努力奔走,這件事還是石沉大海,女兒白死。
期待鉤子:他聽說其他學生也出事、有人提到投毒,於是他決定不再沉默,要站上校門口「讓大家知道他女兒不是一個數字」。
第二幕上半:障礙・危機・假成功
「我以為只要我夠大聲,就有人會聽見。」
障礙:校方不理、公安驅趕、微博帳號被封。所有人都叫他冷靜,但他越來越激動。
假成功:有一天,他對著一群學生喊話的影片被人拍下,上了X平台熱門。他以為終於有人在關注了。
危機:但很快帳號被刪、影片消失,甚至接到「善意提醒」要他不要再鬧。女兒的遺體還沒火化,他卻已感覺社會要讓他閉嘴。
第二幕下半:臨界點・引爆・假失敗
「我真的什麼都做不了嗎?」
臨界點:他終於鼓起勇氣,闖入市政府陳情,結果被當成鬧事份子拘留三日。
引爆點:出來後,他回到學校門口,看到牆上被清洗過的血跡,那是他女兒倒下的地方,但如今什麼都沒有留下。
假失敗:他跪坐在校門口,把女兒的畫冊一頁頁翻開展示,聲音沙啞,一邊念女兒的名字,一邊哭。
他覺得自己完了,沒人會記得這件事了,他連讓女兒被好好記住都做不到。
第三幕:最後一戰・起死回生・成長改變
「我曾經以為要靠吼,才有用。現在我知道,要留下來的,是她的名字。」
行動轉折:老劉放棄吼叫、放棄闖門。改為每天站在門口,用一塊布、一幅畫,靜靜展示女兒生前的創作與故事。
起死回生:慢慢地,有學生停下腳步看、有記者偷偷採訪、有一名法律系教授聯繫他說:「我會幫你寫遺書聲明」。
成長:他從「要替女兒討公道」轉變為「我要讓她活在更多人心裡」。他不再只是憤怒,而是把痛苦化成記憶的力量。
主題深化
他最想要的是伸張正義,最害怕的是社會冷漠
他一開始用憤怒、吼叫去掩蓋無力
最後他學會用溫柔堅定的方式,讓女兒「不被忘記」
這就是他的成長:從對抗到轉化,從衝撞到記憶
同學好:
非常成熟、有深度的創作,同學也已經掌握了三幕劇結構的節奏了,
結局同學選擇用一個溫暖的方式結尾,我覺得也很好,
但發展上,這個故事看起來可以往更多的社會問題去發展,
老劉彷彿是社會的縮影,面對社會不公的無力感,建議可以加強社會結構上、程序上、體制上的問題,去延伸,
最後的成長,如果是「老劉看清社會,是如何掩蓋真相的」,那劇本會很有重量,
也就是主角的成長曲線是:「我相信社會會還我公道!」轉變為「看清社會的殘酷」
,從「真相不重要,重要是社會如何對待老劉、掩蓋真相」去著手,從衝撞到無力,那對比會更大一些。
此劇可為,有發展的可能。
樂咖
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