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聯準會(Fed)於 2025 年 6 月的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會議如市場預期,宣布維持聯邦基金利率在 4.25% 至 4.5% 區間不變,已連續第四次會議按兵不動。然而,隨會後公布的「點陣圖」(dot plot)與經濟預測摘要(SEP)顯示,儘管 Fed 預測 2025 年內仍將降息兩次,但整體官員意見分歧擴大,決策走向明顯偏向鷹派,為下一步政策操作投下更多不確定性。
今年預測仍將降息兩次,Fed 態度趨向謹慎觀望
Fed 在本次會議後維持先前於 3 月公布的預測,即今年年底聯邦基金利率將落在 3.9%,這意味著年內仍預計降息兩次(共 50 個基點)。不過與 3 月相比,最新公布的「點陣圖」透露出更強烈的內部分歧:有 12 位官員預測年內會降息,其中 2 位甚至認為會降超過兩次,但也有 2 位官員預期僅會降一次,更有多達 7 位成員認為今年不應再降息,這個數字在 3 月時僅有 4 位。
Fed 主席鮑爾(Jerome Powell)在會後記者會坦言,這種分歧正反映委員們對通膨風險與經濟狀況的不同評估。他表示:「大家可以看著同一組數據,卻得出不同的風險解讀──是通膨更為持久?還是勞動市場會走弱?」鮑爾強調,Fed 將繼續依據數據調整政策,並提醒目前預測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這只是一個在迷霧中做出的預測」。
降息預期後移,2026 年僅預期一次降息
與年內政策預期相比,Fed 官員對 2026 年的利率展望則顯得更為保守。根據最新的點陣圖顯示,委員們預測 2026 年僅會降息一次(25 個基點),低於 3 月時預測的兩次。這樣的調整再次凸顯 Fed 更加鷹派的基調,也顯示即便政策有意朝正常化邁進,仍將以極為審慎的步調進行。
經濟前景「降溫」:通膨與失業率預期上修,GDP 預測下修
Fed 在此次會議中同步公布的經濟預測亦顯示出一個值得警惕的現象:「停滯性通膨」(stagflation)風險正在升高。具體來看,Fed 將 2025 年核心通膨預測由 3 月的 2.8% 上修至 3.1%,並預計通膨將在 2026 年回落至 2.4%,2027 年進一步降至 2.1%,略高於 Fed 訂下的 2% 長期目標。
另一方面,Fed 也調升了失業率預估,預測今年失業率將升至 4.5%,高於 3 月預測的 4.4%。這與最新統計數據一致,截至 5 月,美國失業率為 4.2%,意味著未來幾個月內就業市場可能面臨更大挑戰。
至於經濟成長方面,Fed 下修今明兩年 GDP 成長預測,今年經濟成長預估由原本的 1.7% 降至 1.4%,2026 年也下修至 1.6%,2027 年維持 1.8%。整體來看,美國經濟動能趨緩已是不爭事實。
關稅、地緣政治與政策不確定性:通膨新壓力源浮現
除了經濟數據外,鮑爾特別強調另一個通膨風險來源──川普政府的貿易政策與加徵關稅措施。他指出,近期美國對中國、墨西哥與越南等國商品提高關稅,可能會在今年夏季對物價構成進一步壓力。
「關稅會提高商品成本,而這個成本最後會部分由消費者承擔,」鮑爾解釋道,「目前已經可以觀察到某些商品的價格開始出現上升,大多數委員預期這樣的效應會在夏末時逐步體現出來。」
此外,中東地緣政治風險仍存,但鮑爾指出目前尚未看到對能源價格產生長期影響。
分歧反映風險評估差異,Fed 仍強調「耐心觀望」
此次點陣圖所顯示的內部分歧,不僅凸顯 Fed 官員對於通膨走勢的認知差異,也反映出不同成員對風險的評估標準有所不同。鮑爾表示:「有些人更擔心通膨停滯,有些人則對經濟放緩的風險更敏感。」
這也使得 Fed 的決策立場更加保守。鮑爾強調,目前的利率政策已具「適度限制性」,這讓 Fed 處於一個相對有利的位置,可以在必要時進行調整,但目前並不急於採取行動。他補充說:「經濟狀況整體仍不錯,雖然我們知道經濟不可能永遠強勁,但目前尚未看到衰退或疲軟的明確訊號。」
市場解讀:降息仍在路上,但節奏慢、幅度小
儘管 Fed 在 2024 年已累計降息 100 個基點,但截至目前為止,2025 年尚未進行任何降息行動。市場原先預期今年可能有 1 至 2 次降息,與目前 Fed 預測基本一致,但點陣圖中的鷹派訊號,使市場對未來降息路徑的信心有所動搖。
從金融市場的角度來看,Fed 若如預期在下半年啟動降息,對風險資產(如股市與高收益債券)將是一大利多,但若通膨或勞動市場數據再度惡化,也不排除降息時點進一步延後的可能性。
政策路徑「進退兩難」,Fed 下一步更需依賴數據
綜合來看,聯準會在 6 月會議中釋出的訊號是矛盾而謹慎的。一方面保留了今年降息兩次的預期,另一方面卻因通膨壓力與經濟前景不明朗而出現鷹派化趨勢。內部分歧的擴大,也突顯決策環境的複雜性。
面對「停滯性通膨」風險浮現、貿易政策帶來的額外壓力,以及勞動市場的潛在變數,未來的貨幣政策將更倚賴即時經濟數據。Fed 是否能在維持通膨穩定與支持經濟成長之間取得平衡,仍需時間與數據驗證,而市場也必須為「比預期更慢、更謹慎的降息」做好心理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