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我是學習長阿康,感謝您閱讀今天這節課程。
在上一節課中,我提到若想高效地學習如何分析一個產業或公司的話,我們可以跟同樣面對相似問題的高手們來借鏡,也就是學習「投資人」分析問題思維與方法論,學習他們平時是怎麼分析一個產業具體的辦法和思考,例如:從宏觀視野和微觀視野兩種角度去切入,來思考該產業有怎樣的向上空間可以發展。
同時在判斷市場趨勢的變化上,我們也可以學習投資人的長線思維,先思考有那些東西是不變的,以及有那些需求是人們自古以來就不斷地存在,而且會持續下去的事物。
另外,一個產業本身是否容易受到大環境景氣的影響,也是你在考慮投身進入該產業前,值得先去好好了解透徹。
而在上一講結束之後,有學員私訊給我說:
「老師這些方法聽起來有點虛、題目也有點大,我只是要找個工作而已,沒必要研究這些吧? (感覺要補很多功課和知識 QQ)」
我了解你的想法,但是這樣學習與研究,我認為是每個職場工作者在職涯的早年階段就應該盡快掌握的的技能。
例如說,就以今年二月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狀況,讓有許多產業例如:旅遊觀光、航空運輸...等等,其公司與員工都被迫停工和失業,若你剛好是在這些產業和公司工作的朋友們,平時也很少會去研究該領域在未來的可能發展,以及會遭遇到那些潛在的風險的話。當就像疫情這樣巨大風險一來,就足以對自己的工作與生計有什麼樣的影響,你可能只能被迫失業,不得不去重新找工作。
備註:
- 也許有些學員會認為疫情狀況是少數而罕見的「黑天鵝」事件,選擇職業和找工作時,我不用需要考慮到這些吧!? 但事實上我認為疫情並非是黑天鵝事件,而是「灰犀牛」事件,也就是:極可能發生、影響巨大,卻被忽視的威脅。
- 在世界各國早就有無數專家,在很早之前就已提出警訊,連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在五年前,就已預警傳染病危機。
- 因此你以為你不會遇到這些事,但事實上很難說,若你沒有任何準備和研究的話,你只能被迫去面對。
在談完了宏觀經濟與景氣如何對產業或公司有什麼影響之後,我想再來跟你分享,該怎樣有效地去理解一個產業。
Why:為什麼選對「賽道」對公司或是對你而言很重要?
首先,若想要了解一個產業,同樣地我們可以借用投資人的思維方式和他們常用比喻方法來了解一個產業,我特別喜歡一些投資人將產業生態環境比喻成「賽車比賽」,具體的比喻如下:
比喻說法 |
具體表達 |
重點看什麼 |
用來分析什麼 |
賽道 |
|
|
|
賽車 |
|
|
|
賽手 |
|
|
|
首先「賽道」指的是一個產業的現況,包含它目前的市場規模、發展階段以及各家公司的競爭情況,一般我們可以用兩個常見的模型來分析與思考,分別是:
- 產品生命週期( product life cycle ),它指的是一項新的產品,從一開始進入市場到最後離開市場的整個過程。
- 技術成熟度曲線(The Hype Cycle),它指的是企業用來評估新科技的可見度,利用時間軸與市面上的可見度(媒體曝光度)決定要不要採用新科技的一種工具。
一般來說,產品生命週期的模型是把一個新產品理解成像人生一樣會經歷有不同的階段。從上圖中你可以看到,產品會經歴過四種階段,分別是:導入期、成長期、成熟期和衰退期。
當然一個新產品從誕生到結束其實非常不容易,像我們過去創業一樣,剛開始只是從一個簡單idea發想開始,接下來嘗試打造出「原型」來測試市場反應,進一步去驗證產品是否對目標客戶具有價值?(願意用新台幣來證明愛你XD),同時也要找到銷售成長的可能性 (不然叫好不叫座,生意也沒法做)。
若上述順利驗證成功後,就可以正式投產,讓產品進入更大的市場去銷售,最終可能在市場達到飽和,或被其他競爭對手打敗取代而下滑結束。
那麼回到我們個人職涯發展的需求來思考的話,當你期待自己的工作機會和薪資福利有機會大幅成長的話,我想你會希望自己能夠投身加入正在成長的產業與公司,一起享受成長的紅利。
當然你也可能會想追求穩定,而加入一個已成熟的產業或公司,例如:我過去所待的化工產業,基本上就是一個很穩定的市場,許多同事一幹就是數十年,一直到退休,同時新技術的變革可能十年才會出現一個大的變化。
不過若是我目前所在的「網路新創產業」來看的話,有許許多多新技術、新產品和新服務,仍處在市場非常早期的階段,例如說:區塊鏈、自動駕駛無人車、AR/VR…等等。(當然這些技術有的已經快速經歴過發展和觸礁,等待下一輪的技術突破和發展,才能進入一般的產品生命週期)。
而若要分析像這樣快速變動的產業時,我建議你可以改用技術成熟度的曲線來分析其發展階段。
一般來說新技術的早期會有許多媒體的炒作和吹捧,讓大家誤以為新的革命要發生了,因此吸引許多玩家投入,但可能只是吹出了一個巨大的泡泡,結果在破掉之後大家紛紛逃離,最後掉到谷底。
但是在這過程中,仍有少部份的玩家努力去尋找可行的發展路徑和經營模式 (ex.找到真的有商業市場的應用端),然後該產業又慢慢地活了起來,最終走向成長和茁壯。(ex. 可以連接到產品生命週期的模型)
例如:人工智慧的發展l就是如此,你可以參考下圖:
若再拉回到,我們個人職涯發展的需求來思考這個模型的話,雖然加入新創產業可能會享受到一些早期紅利,例如:學習新技術、新模式或新方法,同時若該技術未來能夠長期發展順利時,你剛好又生逢其時並參與到其中,累積了一定程度的知識和經驗後,你就有機會成為該領域的領頭者,例如:幾年前有不少年輕的朋友投身加入虛擬貨幣與區塊鏈的市場。
不過你也可能會跟著該產業的變化,遇到了瓶頸並跟著撞牆跌落 (ex. 事實上我認識的一些混幣圈的朋友,都已出場了),只剩下一些死忠的信徒(或賭徒XD)仍然在堅持這個產業中。
What:用市場佔有率 (Market penetration) 來分析產業所屬階段
在了解完這兩個模型之後,我想你最關心的是:「我要用什麼方式才知道我想投入的產業目前正處於那一種階段?」
一般來說,我們可用「市場佔有率」來推估該產業處正處在什麼發展階段,並且進一步來判斷它在未來是否會繼續成長(或是可能要衰退了)具體的推估方法如下:
- 未來這個市場規模有多大
- 目前該產業所有公司合起來的規模有多大?並與上一點做比較,推算出現在的市場佔有率為多少?
- 推做出該產業目前正處於那一個發展階段。
How:具體操作如下
- 借用上一節課的宏觀視野的方式,來推估一個市場的規模有多大,具體上你也可以透過尋找資料的方式來取得初入評估數字。
以我目前所在的線上教育市場為例,依據2016年資策會所做的《數位學習產值調查報告》所示,台灣的線上教育市場,約有每年 1,000 億新台幣的規模、並持續成長中。
當然這個規模範圍也包含了升學教育(k-12)、外語學習、職業教育及體制外教育等等類別。(來源)
備註:
- 關於我們如何看待和使用第三方的調查研究報告,這裡我想給你一個大原則是:專注在趨勢與成長點上頭,而不一定要去尋找有沒有什麼「標準數字」,因為你可能會發現不同的報告對同一個產業,竟能估值出不同的規模,這你會陷入不知道該相信誰的問題,但其實你的需求只是想了解該產業的發展狀況。
- 承上,同時你要學的是自己要有一套思考和判斷的方式,而不是盲目去相信。(包含我所說的)
- 接著從你想投入的子類別中,一一去了解產業規模與成長狀況。
- 最後,在報告中提到的子類別的產業下,你還可以從現有的頭部公司的發展與營收狀況,以及他們在該子類別的佔比來推估正處於什麼階段。
例如,我把頭部的hahow,Yotta和Pressplay,以及其他平台的營收加總起來,我自己粗估約有3-5億左右 (資訊來源是從新聞、平台上的公開數據,加上我與同業交流中所得知,以2019年的成績來看),並且我下了一個粗淺的判斷,這些平台所有公司目前的營收加總起來的上限約在3-5億左右,但未來3-5年我認為上限會落在10-20億左右 (這裡的是我的經驗值判斷,不一定正確),而因此現在加入這些公司仍有上升的空間。
備註:
- 最後一段你會注意到,我所收集資訊的來源,以及推估的判斷依據,有一部份是來自產業內朋友們的的消息,以及自己的經驗與推算,你可能會覺得這些數字,如果我還沒有入行的話,我要怎麼取得呢?
- 事實上,就如我在「人網事書」學習方法論中所述的一樣,你可以透過「人脈聯結」的方式,想辦法去認識業內的人來取得一手的資訊,具體上怎麼做,建議你可以重新復習「10- 用存款和社交貨幣來理解人脈」的課程。
- 另外,有些屬於我個人經驗和主觀判斷所得到的數字,不一定就是標準答案,我們這裡應該要學的是這一連串的思維模式和評估方法,你在推估的過程中是可以隨時時間與新資訊的接收之後,不斷地去修正,我認為這才是學習分析方法的重點。(你無法精準預測,但你懂的如何去推估,提高自己決策的勝率)
SO:總結今天的課程重點
- 我們要學習投資人分析產業的兩個常用的模型,分別是:產品生命週期,和技術成熟度曲線,學習的目的並不是為了成為投資人,而是借用投資人的眼光來了解一個產業,進而幫助我們在決定投入某個產業和職業前,可以更客觀地做出更好的決策。
- 同時對於想跨界跳槽的朋友們,這也是一個很好的思維模式和技能,建議你可以好好練習。
下一節課我將繼續把「賽車」的各種比喻和項目內容一一跟大家講解。
感謝您的閱讀,我是學習長阿康,我們下一節課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