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領取上千元優惠券!
PressPlay 訂閱學習,時刻精進
  • 探索
  • 論壇
  • 優惠券專區
  • 熱門關鍵字
    本月 TOP 30 課程排行榜🥇⏰ 熱門課限時優惠,折上加折🔥🤑 PPA 領券專區,最低 59 折!
    徐國峰專訪
    全站分類
  • 7月 TOP 30 課程排行榜
  • 下載 App
    下載 APP 領取獎勵,隨時吸收新知識
    手機掃描下載
  • 公告
    尚未有公告喔!
    查看全部
  • 我要開課
    登入/註冊
    註冊領取上千元優惠券!

新手登山全攻略|一篇搞懂裝備、體能、路線、安全觀念懶人包

PressPlay Academy 官方頻道
公開
2025/06/16 10:00
157
7
留言
收藏
分享
字級
較小
標準
較大
特大
深色

許多山難之所以會發生,問題往往不出在體力,而是源於認知的不足。想安全地擁抱台灣壯麗的山林嗎?這篇文章,就是你建立正確「登山世界觀」的第一步。

而如果你想更進一步,讓世界級攀登家「三條魚」親自帶你打下最穩固的基礎,那這堂《登山教科書|親近百岳的安全手冊》就是你的必修課。

現在了解課程,還可以領取限時79折優惠券(優惠只到6/23)!




新手登山前,你該建立的登山世界觀

許多山難之所以會發生,問題往往不出在體力,而是源於認知的不足。在踏上任何一條步道前,首要之務是建立一個正確、符合台灣山林特性的心態,這是確保你平安下山的第一道,也是最重要的一道防線。

大家對於登山最普遍的誤解,是把爬百岳的挑戰,和假日去步道走走的健行劃上等號。你必須要知道:台灣的山岳環境極其多樣,從海拔幾百公尺的郊山,到超過三千公尺的高山,風險和要做的事前準備完全不在同一個等級。

而在台灣,「登山」的定義非常廣泛。從半天就能來回的親山步道,到需要重裝過夜、考驗體力與綜合能力的長天數登山,都包含在裡面。因此,在你看到風景照就衝動 +1 之前,可以請先問問自己:

  • 我只是想週末放鬆,到戶外走走流汗?

  • 我想把登山當成一種運動,藉此鍛鍊體能、挑戰極限?

  • 站上台灣的屋脊,親眼見證雲海、圈谷等壯麗的景色,是你的夢想?

釐清你為什麼要登山,是這篇文章一切的起點。這個答案會直接引導你後續在體能訓練、購買裝備、路線規劃上,做出最適合你、也最安全的決定。


台灣山岳分級一次看

為了讓剛踏入山林的新手能循序漸進,你一定要先搞懂台灣通用的山岳分級。這套系統就像是遊戲裡的練功地圖,能夠帶你從最安全的區域開始,一步步累積經驗值和裝備。

第一級:郊山(或稱親山步道)

  • 海拔高度: 約 1500 公尺以下。

  • 特色: 通常緊鄰市區,交通方便,絕大多數路線都能在一天內輕鬆來回。步道設施相對完善,路徑清晰好走,手機訊號通常也不錯。

  • 適合對象: 這裡是所有新手的「新手村」。想測試裝備、鍛鍊基本體力、或單純想體驗走入山林的感覺,從這裡開始準沒錯。

  • 例如: 台北信義區的象山、文山區的仙跡岩,都是假日的人氣郊山。


第二級:小百岳

  • 特色: 由體育署制定,從全台郊山中,精選出 100 座景觀漂亮、具有代表性、而且難度適中的山岳。你可以把它看作是「郊山 Plus」或是「百岳練習場」。

  • 適合對象: 想開始累積登頂經驗、挑戰比一般郊山更有成就感的山友。完登小百岳,也是許多人設定的第一個長期目標。

  • 例如: 身為台北市第一高峰的七星山,就是編號 002 的小百岳。


第三級:中級山

  • 海拔高度: 約 1500 至 3000 公尺。

  • 特色: 遠離都市,山林樣貌與生態環境開始變得原始又複雜,路徑也不再是單純的水泥或石階。攀登時間常常會需要 1 至 3 天,因此需要具備一定的地圖判讀、定位能力,且對體能和裝備的要求大幅提升。

  • 適合對象: 已經在郊山、小百岳打下良好基礎,準備從「單日健行」邁向「過夜野營」或「多日縱走」的進階者。這裡是銜接百岳最重要的前哨站。


第四級:高山/百岳

  • 海拔高度: 3000 公尺以上。

  • 特色: 台灣登山界的殿堂,由前輩們選定的一百座極具代表性的高山。除了對體能是極大的考驗外,最大的風險來自於「高山症」。稀薄的空氣,加上天氣的劇烈變化,都是高海拔才會有的挑戰。

  • 適合對象: 經過完整規劃、充分訓練,並擁有對應裝備與知識的資深登山者。

  • 重要提醒: 雖然有幾座百岳路線相對單純,被稱為「入門百岳」(如合歡群峰、玉山主峰等),但千萬不能因此輕忽。在高海拔面前,每一次登山都必須抱持著敬畏之心,做好萬全準備,才是安全回家的唯一道路。


新手登山裝備有哪些?

登山裝備主要可分為三大核心系統:背負系統、行進系統、 與服裝系統,其他也還有像是急救包、生火工具等雜項需要注意。以下是登山時可能會使用到的裝備:

一、背負系統

登山包不只是一個裝東西的袋子,它的任務是將重量平均分配到你身體的核心,讓你走得更遠、更輕鬆。

1. 選擇合適的登山背包

容量 (公升 / L): 取決於你的行程天數行程天數:

  • 單日行程 ( 10-25L ) : 適合郊山或路況單純的路線,足夠容納一日所需的水、行動糧、雨衣和急救包。

  • 過夜行程 ( 45-60L ) : 主流的百岳過夜包容量,適合需要攜帶睡袋、炊煮系統、過夜衣物的2-3天行程(如:嘉明湖、雪山主東峰)。

  • 長天數行程 ( >60L ): 用於需要背負更多糧食與裝備的長程縱走(如:南三段、能高安東軍)。

背長與版型:背包的背長必須完全貼合你的背,才能將絕大部分的重量( 約70-80% )轉移到髖骨上,而不是死死地壓在肩膀上。

  • 務必到實體店面,請專業店員協助測量,並實際放入負重袋試背。魔鬼藏在細節裡,只要差一點點,走起來就差很多。

  • 男女身形不同,許多品牌也推出女性專屬版型,更貼合女性的肩膀與髖部曲線。


2. 打包行李的重點:層層分明

將裝備放入背包中也是有學問的,如果隨便亂塞可能會讓你走起路來重心不穩,而且也難以取物。下面提供打包行李的正確分層技巧:

  • 背包最底層: 放置最不常用的輕量物品,如睡袋、睡墊、備用衣物。

  • 背包中層(靠近背部): 放置最重的物品,如糧食、鍋具、瓦斯罐。將重量緊貼背部的中心,能維持比較好的平衡性。

  • 背包最上層: 放置行進間可能隨時需要取用的物品,如防風防水外套、保暖衣物。

  • 頂袋與側袋: 頂袋是「行動司令部」,要放置頭燈、地圖、零食、急救包等需要快速取用的物品。兩側水壺袋則用來放置水壺,並且注意背包兩側的重量平均。


3. 做好防水,兩道保險才安心

絕大多數的登山背包本身並不完全防水。而在台灣山區又屬潮濕多雨,因此一定要做好防水來保護登山裝備。

  1. 背包防雨套: 背包抵禦雨水的第一道防線,防止背包本身因吸水而變重。

  2. 防水內袋: 第二道保障,用大型垃圾袋或專用防水袋,將睡袋、羽絨衣、電子設備等絕對不能濕的裝備,分門別類打包好。即使外層的背包防雨套被強風吹走或滲水,你的保暖裝備和電子設備還是可以保持一定程度的乾燥。


二、行進系統

行進系統是最值得投資的裝備項目,因為直接攸關你走起路來的舒適性與安全。

1. 登山鞋

登山鞋和一般運動鞋的根本差異在於:更強的鞋底剛性、更深的鞋底刻痕(齒痕)、以及對腳踝的保護。

  • 低筒 vs. 中高筒:

    • 低筒鞋:輕便靈活,適合路況單純、輕裝的單日郊山。

    • 中高筒鞋:提供腳踝良好的支撐以及保護,是重裝、長天數或行走在原始、崎嶇不平山徑的必要選擇。

  • 防水功能:台灣潮濕多雨,穿著具備防水透氣功能的登山鞋,能讓你在穿越溪流或午後雷陣雨時,依然保持雙腳乾爽。

  • 務必試穿:務必穿著登山襪去試穿,腳後跟頂到鞋底時,腳趾前方應保留約一指寬的空間,預留下坡時的緩衝。下坡時務必將腳踝處的鞋帶繫緊,能有效防止腳趾前衝造成瘀血,並且避免腳踝扭傷。


2. 登山襪

登山襪可以為腳踝提供緩衝、排汗,可以有效的預防水泡。

  • 材質:請務必選擇羊毛或聚酯纖維等機能材質,絕對不要穿棉襪!棉質吸濕後不容易乾,濕掉的襪子會持續摩擦皮膚,是長水泡的頭號元兇。


3. 登山杖

登山杖可以將上半身部分的力量分攤到雙腿,上坡時輔助推進,下坡時也可以減輕膝蓋負擔,並在濕滑或複雜地形提供穩定性。建議一次使用兩支,會有比較好的平衡與支撐效果。


三、服裝系統

台灣山區天氣說變就變,海拔每上升100公尺,氣溫約下降0.6℃。學會「洋蔥式穿法」,多層次的穿搭,才能比較精準的去應對溫差與濕氣。

第一層|排汗層 (Base Layer) :

  • 功能: 唯一目的就是「吸濕排汗」,將汗水快速帶離皮膚,保持身體乾爽,以維持溫暖。

  • 材質:聚酯纖維、羊毛。

  • 最大禁忌:棉!棉質衣物濕了就會黏在身上,風一吹就會迅速帶走體溫,極度容易引發失溫,是登山活動中最危險的穿著。


第二層|保暖層 (Mid Layer) :

  • 功能: 透過纖維間的空氣層鎖住體熱,達到保暖效果。

  • 材質: 刷毛衣 (Fleece)、羽絨外套、化纖填充外套。

    • 刷毛衣: 透氣佳、微濕也能保暖、CP 值高。

    • 羽絨外套: 最保暖、最輕、壓縮性最好,但濕了就失效。

    • 化纖外套: 效果介於兩者之間,最大優點是潮濕環境下仍能維持保暖力。


第三層|防護層 (Outer Layer / Shell) :

  • 功能: 俗稱「風雨衣」,抵禦外界的風、雨、雪,避免「風寒效應」與「水寒效應」讓你失溫。

  • 材質: 必須具備防風與防水功能。進階的防水外套還兼具「透氣性」,能將內層排出的汗氣釋放出去,避免身體返潮悶濕。


十大登山必需品與其他裝備

除了以上提到的三大系統,美國登山組織提出的「十大必需品」概念,可以確保你能夠應對在山中遇到的各種突發狀況。以下是根據台灣環境調整後的清單:

  1. 導航工具: 手機離線地圖App (如 Hikingbook、Gaia GPS) + 行動電源、實體地圖與指南針。

  2. 頭燈/手電筒,及備用電池:這是單日行程也必須帶的保命符,因為「摸黑」是山區最常出意外的狀況。

  3. 防曬用品: 防曬乳、太陽眼鏡、遮陽帽(高海拔紫外線極強)。

  4. 急救包: 除了基本用品,應包含個人藥品、OK繃、彈性繃帶、優碘棉片等。

  5. 小刀/工具: 瑞士刀或小折刀,用途廣泛。

  6. 生火工具: 防水火柴或打火機,緊急時求生用。

  7. 緊急庇護所: 一張輕薄的「救命毯」(Emergency Blanket) 或大型塑膠袋,能有效防止失溫。

  8. 額外糧食: 比預計行程多準備一餐的「備用糧」。

  9. 額外飲水: 或攜帶濾水器等淨水設備。

  10. 額外衣物: 至少多帶一雙乾的備用襪子與一件排汗衣。

別被這份清單嚇到!裝備是一項投資,可以循序漸進。你的第一次郊山健行,可以先把預算優先投入在一雙合腳的登山鞋和一雙好的登山襪。背包和衣物可以先用現有的運動裝備(只要不是棉質)替代。

當你確定自己愛上登山,準備挑戰更進階的路線時,再逐步升級你的背包和機能服飾。這樣的做法能有效降低入門門檻,讓你更輕鬆、沒有負擔的擁抱山林。


新手登山裝備檢查表:單日 vs. 過夜

下面的表格把前面提到的「三大系統」與「十大必需品」,整合成一份 Check List。我們特別區分了「單日行程」與「過夜行程」,讓你根據不同的行程天數去準備裝備:

類別
裝備項目
單日行程
過夜行程
備註

一、背負系統

登山背包

✅ (15-30L)

✅ (45L+)

容量依行程長度與裝備量而定



背包防雨套

✅

✅

台灣山區天氣多變,必備



防水內袋

✅

✅

保護重要衣物與睡袋

二、行進系統

登山鞋

✅

✅

最重要的投資,保護雙腳



登山襪

✅

✅ (建議多備一雙)

避免穿棉襪



登山杖

✅ (建議使用)

✅ (強烈建議)

減輕膝蓋負擔

三、服裝系統

排汗底層衣

✅

✅ (至少備用一套)

保持身體乾爽



保暖中層衣

✅

✅

Fleece、化纖或羽絨



防風防水外層

✅

✅

抵禦風雨,必備



登山褲

✅

✅ (可備保暖褲)

選擇快乾耐磨材質



遮陽帽/保暖帽

✅

✅

依天氣攜帶

安全/其他

頭燈與備用電池

✅

✅

絕對必備,即使是單日行程



急救包/個人藥品

✅

✅





離線地圖/導航

✅

✅





行動糧/預備糧

✅

✅





水 (至少1.5L)

✅

✅ (搭配濾水器)





證件/入山入園證

✅

✅

依路線規定攜帶

睡眠系統

睡袋

❌

✅

依季節與溫度選擇



睡墊

❌

✅

隔絕地氣,與睡袋同等重要

炊事系統

爐頭/瓦斯

❌

✅ (若自煮)

高山需用高山瓦斯



鍋具/餐具

❌

✅ (若自煮)



新手登山的行前準備

一趟成功的登山行程,其實有七成都取決於出發前的準備工作。許多人以為登山是到了登山口才開始,但真正的成敗,早就已經在山下的體能鍛鍊與行程規劃中決定。

如何訓練登山體能?

登山是一項扎扎實實的運動,絕對不是單純的散步。透過針對性的體能訓練,不僅能有效預防抽筋、膝蓋痛等運動傷害,更能讓你在山上走得更穩、更遠。

1. 心肺耐力

心肺功能,決定了你在爬坡時的續航力。好的心肺能力,能讓你在爬上坡時不會上氣不接下氣,穩定的踩穩步伐。

  • 訓練活動: 慢跑、游泳、騎自行車、爬樓梯、快走等有氧運動。

  • 訓練目標: 建議每週進行 3-4 次,每次持續 30-45 分鐘以上。運動時的強度應達到「微喘但仍可說話」的程度,這代表你的心率已進入最有效的訓練區間。


2. 功能性肌力

登山極度仰賴強健的腿部與核心肌群,來支撐身體、維持平衡,並吸收下坡時對膝蓋的衝擊力。

  • 訓練重點: 大腿(股四頭肌)、臀部、 與 核心肌群 是重中之重。

  • 推薦動作:

    • 深蹲:全面強化下肢肌力,讓你下坡時能穩住身體。

    • 弓箭步:精準模擬登山時單腳推進的動作,提升穩定性。

    • 棒式:鍛鍊核心,讓你背著重裝時身體不易晃動,走得更省力。

    • 登階:這是最無可取代的專項訓練。 日常多走樓梯,或利用階梯機訓練,效果會非常明顯。


3. 實戰演練:把郊山當成你的訓練場

健身房的體能 ≠ 登山體能。你的身體需要時間去適應在不平坦的路面上,背著重量行走。

  • 訓練方法:最好的訓練就是直接去爬山。從住家附近的郊山開始,背上你未來打算使用的背包,並放入5 - 10公斤的負重(可以放入裝滿水的寶特瓶)。這種訓練能讓你的肌肉、骨骼與心肺系統,同步適應真實的登山情境,是任何健身房訓練都無法取代的訓練方法。


新手登山證件申請:搞懂「入山證」與「入園證」

這是最多新手搞不清楚的一環。台灣的登山證件主要分兩種:「入山證」與「入園證」,管轄單位和目的都不同:

證件類型
入園許可證 (入園證)
入山許可證 (入山證)

申請目的

為了生態保育與承載量管制

基於國防安全與山難搜救管理

管轄單位

國家公園管理處 (玉山/雪霸/太魯閣)

內政部警政署 (針對「山地管制區」)

申請方式

需提早申請,熱門路線/山屋床位常需抽籤

網路申請即可,相對簡便


那要怎麼判斷一條路線到底是「兩種都要」、「擇一申請」或「都不用」呢?

  • 範例一 ( 兩種都要 ): 攀登玉山主峰,因位在玉山國家公園生態保護區內,且屬於山地管制區,故兩證皆須申請。

  • 範例二 ( 只需入山證 ): 攀登郡大山,雖不屬國家公園,但位在山地管制區,故僅需申請入山證。

  • 範例三 ( 都不用 ): 攀登合歡群峰的大眾化路線,已解除管制,兩者皆不需申請。

懶人包:為方便山友申請,政府已經整合申請流程,直接到「臺灣登山申請一站式服務網」進行申辦,系統會引導你完成所有必要的申請。


新手登山要帶多少食物與水?

1. 糧食規劃: 分為三類,缺一不可。

  • 行動糧: 行進間快速補充能量用。選擇高熱量、方便單手食用、不怕壓的食物,如堅果、肉乾、能量棒、能量膠、巧克力、鹽糖、麵包等。

  • 正餐: 單日行程可準備飯糰、三明治等。過夜行程則需規劃乾燥、輕量、易烹煮的食材。

  • 緊急預備糧: 這是你的「救命糧」,非到緊急關頭絕不動用。應準備至少一餐份的高熱量食物(如泡麵),以應對迷路、行程延誤等突發狀況。

2. 飲水規劃: 千萬別讓自己喝到沒水! 水分不足會導致體能急遽下降,甚至引發中暑或抽筋。

  • 單日行程: 建議至少攜帶 1.5 至 2 公升的飲用水。

  • 長天數行程: 需要仔細研究路線上的水源狀況,並務必攜帶濾水器或淨水片。


看到這裡,是不是覺得從體能訓練、裝備打包到搞懂入山/入園證,一趟登山的「行前準備」比想像中複雜許多?這些細節,正是決定一趟行程是享受還是折磨的關鍵。

在《登山教科書|親近百岳的安全手冊》課程中,三條魚與專業教練團將會把這些繁瑣的規劃,拆解成一套清晰的SOP,從裝備挑選、打包技巧、風險評估到計畫書撰寫,手把手帶你完成一份能讓自己和留守人都安心的登山計畫。


點此快速了解課程,並領取限時79折優惠券(優惠只到6/23),開始你的登山之旅!



正式進入山林:新手登山必備的實戰技能

做足了萬全準備,當你真正踏上山徑時,掌握正確的行進技巧、安全觀念與山林禮儀,就是決定這趟旅程到底是「享受」還是「折磨」的最後一哩路。

實戰技能1.:上坡省力、下坡護膝的基本功

  • 爬上坡技巧: 上坡的訣竅在於「穩」。找到自己穩定、有節奏的呼吸與步伐,是節省體力的不二法門。

    • 重心微前傾,用整個大腿和臀部的力量向上推,而不是只用小腿硬蹬。

    • 步伐不用大,小步穩定地踩,保持「一步一呼吸」的節奏,避免忽快忽慢打亂心率。

    • 善用「休息步」:每一步踩穩後,後腳可完全打直,讓骨骼支撐身體重量,肌肉得以短暫休息。

  • 爬下坡技巧: 下坡的訣竅在於「緩」。下坡對膝蓋的衝擊遠大於上坡,絕對不能用衝的。

    • 重心放低,膝蓋保持微彎彈性,像彈簧一樣吸收衝擊力。

    • 遇到陡峭路段,可側身或走「Z」字形路線下切,減緩坡度。

    • 善用登山杖,將部分衝擊力從膝蓋轉移到手臂,登山杖是膝蓋最好的朋友。


實戰技能2:在山中發生緊急狀況的處理方式

1. 高山症

高山症(AMS)是身體來不及適應高海拔的低氧環境所產生的生理反應,與體力好壞沒有絕對關係。

  • 預防:

    • 海拔緩慢上升是最好的預防方式。行程盡量安排「睡得比前一晚高,但不超過500公尺」。

    • 出發前睡飽、避免熬夜與飲酒。

    • 若有疑慮,可至家醫科或旅遊門診諮詢,評估是否需服用預防性藥物(如:丹木斯 Diamox)。

  • 症狀: 初期症狀類似感冒,包含頭痛、噁心、嘔吐、頭暈、全身無力等。

  • 黃金準則:下降是唯一有效的療法。一旦出現疑似高山症的症狀,請立即停止前進,往低海拔處移動。千萬不要逞強,或者誤以為撐一下就會過去,否則可能惡化為致命的高山肺水腫或腦水腫。


2. 迷路時的應對:記住救命口訣「S.T.O.P.」

如果不幸在山中迷失方向,最忌諱的就是慌張亂走。請先讓自己冷靜下來,並遵循「S.T.O.P.」救命原則:

  • S - Stop (停止):立刻停下腳步。不要再移動,避免越走越錯,消耗更多體力。

  • T - Think (思考):冷靜回想,最後一次看到路標或確定位置是什麼時候?周遭有沒有熟悉的地標?能否100%安全地循原路折返?

  • O - Observe (觀察):觀察周遭環境,找一個能遮風避雨的相對安全點(如大樹下、岩壁邊)。盤點身上所有的裝備、食物與飲水。切記:除非有十足把握,絕不要輕易下切溪谷,因為地形複雜濕滑,搜救更為困難。

  • P - Plan (計畫):如果無法安全回到原路,請留在原地等待救援。規劃如何分配現有糧食與飲水,做好保暖措施,並定時(如每小時)吹哨子或用頭燈發出「三短、三長、三短」的SOS求救信號。


3. 多一份安心:為什麼你「需要」登山險?

許多人誤以為有旅平險就夠了,但這是一個天大的誤會。一般的旅平險通常不包含高風險的登山活動,更重要的是,它幾乎不給付「搜救費用」。

  • 登山綜合保險: 這是專為登山活動設計的保險。其保障核心在於理賠金額動輒數十萬甚至上百萬的「緊急救援費用」(包含直升機、搜救人員出勤等)。此外,它也承保登山特有的風險,如高山症、失溫、墜落等。

  • 投保登山險,不僅是對自己和家人負責,也是一種對社會資源的尊重。花幾百塊的保費,買一個安心的保障,絕對值得。


實戰技能3:落實無痕山林(LNT)的精神

無痕山林 ( Leave No Trace, LNT ) 不只是一套口號,更代表了身為一個登山者,對山林、對其他山友最基本的尊重。

LNT 七大準則,你可以這樣做:

  1. 事前充分的規劃與準備: 這正是你現在正在做的事!準備越充分,意外越少,對環境的衝擊也越小。

  2. 在可承受的地點行走宿營: 永遠走在既有、明顯的路徑上,不要為了抄捷徑而踩進旁邊的草叢或箭竹林。

  3. 適當處理垃圾維護環境:自己的垃圾,自己背下山。這包含所有的食物包裝、衛生紙,也包含果皮、蛋殼、咖啡渣等廚餘。它們在山上分解極其緩慢,還會吸引野生動物,改變牠們的習性。

  4. 保持環境原有的風貌:「只帶走照片,不留下足跡」。請用你的相機和雙眼記錄美景,不要帶走任何一顆石頭、一株小花,讓後來的人也能欣賞到一樣的美。

  5. 減低用火對環境的衝擊:在台灣,請優先使用登山爐具炊煮,原則上不生營火。這能最大限度地減少引發森林火災的風險。

  6. 尊重野生動植物:安靜地遠距離觀察,不追逐、不驚嚇、絕不餵食任何野生動物。你的一片麵包,可能害牠們失去覓食本能,甚至生病。

  7. 考量其他的使用者:

    • 在步道上相遇時,主動點頭說聲「早!」、「你好!」或「加油!」。

    • 主動禮讓上坡者先行,因為他們正在與地心引力奮戰,停下再啟動會更費力。

    • 在山屋或營地時,放輕腳步、輕聲細語,尤其在清晨和入夜後,尊重他人的休息時間。


全台新手登山路線推薦

紙上談兵不如親身實踐。這裡我們會為你盤點全台灣適合新手的健行步道,從你家旁邊最親民的郊山,到「入門級百岳」,讓你能夠安全的將前面所學付諸行動。

先從家裡附近的郊山步道開始

家裡附近的郊山是最好的訓練場。練習爬郊山可以讓你在相對低風險的環境中,測試新買的裝備、熟悉自己的體能極限,並一步步建立起對山的信心。

  • 北部代表:台北市 象山親山步道

    • 特色: 以能拍到台北101的無敵夜景而聞名,是台北最經典的「網美步道」。

    • 路線簡介: 交通極度便利,搭捷運到象山站走一下就到。全程多為規劃完善的石階,雖然有點陡,但路程短,流流汗很快就能攻頂。是都市人想體驗爬山、測試裝備的完美首選。

  • 中部代表:台中市 大坑9號、10號步道

    • 特色: 大坑風景區裡最親民、也最熱鬧的親子路線。

    • 路線簡介: 路況良好,幾乎沒有難度,非常適合全家大小、三五好友一起活動筋骨。登山口附近還有熱鬧的市集,爬完山用在地小吃犒賞自己,是這裡最棒的SOP。

  • 南部代表:高雄市 柴山 (壽山) 步道

    • 特色:由珊瑚礁石灰岩構成的獨特地質,以及隨處可見的猴子。

    • 路線簡介: 步道網絡四通八達,你可以依據當天的體力,隨意組合出長短不一的路線。沿途常會遇到台灣獼猴,但請務必遵守不餵食、不接觸、不挑釁的「三不原則」,學習與野生動物和平共處。


再從簡單的 5 個百岳開始挑戰

當你在郊山練好基本功,累積了足夠的經驗與體能後,就可以開始將目標轉向高山。以下這幾座,是山友圈公認的「新手百岳」,但請務必再次提醒自己:高海拔本身就是最大的挑戰,絕不可因步道看似簡單而掉以輕心。

下面這份表格整合了多方資訊與老手經驗,五大新手入門百岳路線:

山岳
地點
約略來回時間
所需證件
備註

石門山

南投 合歡山群峰

1 小時

無 

特色: 最輕鬆的百岳,日出景觀絕佳。

安全須知: 海拔超過 3200 公尺。開車直達登山口大幅增加了急性高山症的風險,務必緩慢行動,讓身體適應。

合歡山主峰

南投 合歡山群峰

2 小時

無

特色: 全程為水泥路面,展望良好,適合欣賞日落。

安全須知: 同樣存在高山症風險,平緩的路面容易讓人掉以輕心而走得太快。

合歡山北峰

南投 合歡山群峰

3-4 小時

無

特色: 巨大的反射板是其地標,高山草原景觀壯闊。

安全須知: 前 1 公里較為陡峭,是對心肺功能的考驗。仍屬高海拔健行,需隨時注意身體狀況。

郡大山

南投 信義鄉

4-6 小時 (健行時間) 

入山證

特色: 稜線展望極佳,可眺望玉山群峰。

安全須知: 以極度顛簸漫長的「郡大林道」聞名,素有「坐車比爬山累」之稱。必須搭乘高底盤四輪傳動車才能抵達登山口。

玉山前峰

嘉義/南投 玉山群峰

5-6 小時

入園證

入山證

特色: 挑戰玉山群峰的入門磚。

安全須知: 登頂前最後 800 公尺為艱鉅的亂石坡 (石瀑),需要手腳並用攀爬,不適合對攀爬地形感到恐懼的新手。



恭喜你!讀完這篇文章,你對台灣的登山分級、裝備、行前準備與安全觀念,已經有了非常全面的基礎認識。

但,紙上談兵終究不如跟著專家走一回。

  • 如果你是嚮往山林,卻不知從何開始的新手...
  • 如果你是有郊山經驗,想安全地挑戰百岳的進階者...
  • 如果你有登山經驗,卻想補足地圖判讀、風險評估等系統知識的山友...

這堂由成功挑戰K2的台灣頂尖登山家、新北消防局特搜教官「三條魚」,攜手「野境探險」專業教練團共同打造的《登山教科書|親近百岳的安全手冊》課程,就是你安全回家的最佳保障!

這不只是一堂課,更是一套能陪你一輩子的登山安全系統:

  • 登山者思維建立:從事前規劃、風險評估到無痕山林,打好安全地基。
  • 裝備與技能全解析:從裝備挑選、打包、體能訓練到上下坡技巧,教你最實用的方法。
  • 地圖與GPS應用:學會地形判讀與手機GPS定位,讓你永遠知道身在何方。
  • 緊急應變與自救:由搜救教官親授高山症、迷途時的黃金處理準則。
  • 進階技術知識(進階方案):涵蓋繩結、攀岩、渡溪、輕量化等高階山岳技術。

別再只是看著別人的美照心動,是時候靠自己的力量,安全地站上台灣的屋脊了!

點此快速了解課程,並領取限時79折優惠券(優惠只到6/23),開始你的登山之旅!



PressPlay Academy 官方頻道
追蹤優惠
結束販售
健康健身其他健康健身學習

本專欄的推薦內容

更多內容
留言
成為第一個留言的人
顯示全部留言

延伸閱讀

  1. 首頁
  2. 生活品味
  3. 時事話題
  4. PressPlay Academy 官方頻道
  5. 新手登山全攻略|一篇搞懂裝備、體能、路線、安全觀念懶人包
清單(125)
最新文章 (11)
最新熱門話題通通在這裡!
PressPlay Academy 財經週報 (4)
投資新手必看! (27)
投資新手入門秘笈
職場技能 (36)
職場自我提升實用技能,專案管理、行銷企劃、轉職升遷、AI應用
【多益考試】 (9)
你正準備考多益嗎?最完整的多益應考攻略在這裡!
【健康生活指南】 (26)
PressPlay最受歡迎的健康飲食、健身、瑜伽、等精選好文
克服各種焦慮 (7)
現代人不可避免的焦慮問題,工作、生活、身材、交友,看文章幫你找到解方!
PressPlay Academy
品牌介紹線上課程PPA 部落格訂閱學習活動主題館耳邊說書
課程分類
投資理財語言學習烘焙料理健康健身生活品味職場技能行銷藝文娛樂
幫助
提案教學客服信箱優惠專區常見問題網站地圖
條款與政策
平台會員規範及申訴管道優惠使用規則服務條款隱私權政策
iOS App 下載
Android App 下載
PressPlay © 2016-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公司名稱:瑞奧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統編:54225569
登記地址:臺北市大同區西寧北路62之5號2樓
下載 APP
手機掃描下載
填寫學習評價 送好禮
學習評價
按下送出即表示同意發表的內容會連同暱稱等個人資料一起公開顯示在 PressPlay 平台上,內容必須遵守 使用條款 與 隱私條款
為保持課程評價「公正性」與「多元性」,評價累積至一定比數才會由系統自動公開 ,且送出後無法修改
感謝你的回饋
謝謝你填寫評價,你的意見對我們來說很寶貴。獎勵 10 P 點數 已入帳戶,請於一年內使用完畢。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