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應讀者nthusaru提問
我們若看好一檔股票的基本面時,理論上股價是不是該上漲? 但股價表現卻常與我們想的不一樣,有時基本面看起來很爛,公司沒什麼獲利,股價卻大漲;有時基本面獲利明明不錯,但股價卻是動不也動,甚至下跌一大段,這是為什麼呢?
船長認為一般看基本面可以分三個層次
1.主觀感受。我們看好或看壞一家公司基本面,這叫主觀感受,每個人感受不一定一樣,我們覺得好的,研究員、基金經理人、主力大戶等,不一定也有一樣感受,當大多數人或是主力看法是同方向時,股價就會往那個方向去,此時我們個人怎麼看都不重要了。
2.看的遠或近,看的透徹與否。只在意上個月營收有沒有創新高或衰退的人,你就很難跟他說半年後公司將進入成長期,未來有多大的夢;只看到當下的利多,而忽略數個月或一年後的利空,就只能當幫忙抬轎追高的散戶;只看營收或獲利,不懂產業特性,不懂企業的商業模式,那也會很容易被數字矇蔽,沒看懂企業的競爭力與價值,看不清股價為何會如此反應,可能就很悲情的買在頭部,賣在向上突破點。我們不可能什麼產業都懂,什麼公司都有一手資訊,看不懂的就盡量以關鍵價為依據,可以幫助我們避開風險,抓住機會。
3. 股價已經反應多少基本面? 基本面好,股價不一定漲,因為可能已經漲一大段了,開始出現獲利了結的賣壓,當主力的籌碼散出來,再大的利多也只是出貨的工具。當我們認為的利空很小,但股價卻弱於預期時,有可能是有別的利空我們不知道,或者主力的擔心比我們的擔心還多,也可能只是多殺多的停損賣壓。
股票基本面跟股價之間的關係有時會讓人感覺迷惘,最懂股票基本面的未必是最懂股票評價的人,最懂股票評價的人未必是對股價最有影響力的人,此時要以股價為依歸,因為那是真實反應投資人進出的結果,這就是為何我們要去解讀股價趨勢,去看支撐與壓力,去找關鍵價。
以聯詠來說,8/18之前,巿場上的研究員一面倒的看好,幾乎全是買進的評等,但股價卻是在8/6就見到最高點,我們可以看到:
(1) 大戶籌碼從7月中就開始默默減碼,大約減了1.4萬張,跟法人的方向不一致,但最後是下跌,代表主力的力量比較大,這些主力就是三大法人以外的中大型投資人。
(2) 股價跌破線1後形成假突破,進入整理修正期。
(3) 華為的新禁令以及華為打算自製驅動IC的利空,進一步引發停損賣壓,跌破線2,整理期可能會拉更長。
(4) 注意一下成交量,在高檔區有三個大量,事後來看皆為出貨量,籌碼面的確渙散了。
(5) 未來有二種應對: 一是等築出短底,這要一段籌碼沈澱期;二是轉強站上線2,形成小的破線翻,代表利空消化,重新有主力進場回補。若二者都沒出現,空手者就是等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