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金配置、持股水位
很多同學因為注意力過度放在雙策略的進出場應用,而忘了資金配置的重要性,所以小弟認為有必要再拿出來講一次,資金配置跟調整持股水位是雙策略中很重要的一環,如果沒有遵守,容易導致策略出現缺陷,小賺大賠。
資金配置教學
將自己的資金分配成10~20等份,以十萬元的資金來說,分成20份後每等分就是5000元,每份佔總資金的5%,每次進場一檔標的時,不論加碼、試單都是以5~10%的比例去進場(善用零股交易),並且把標的分為「大型權值股」、「一般權值股」「非權值股」;「電子股」「非電子股」以及「預備金」。
但有個重點大家必須稍微記一下,每次零股交易低於14000會因為手續費是導致不符合效益。
預備金
「預備金」與大盤盤勢相關,每日盤後都會分享自己對大盤撐壓位置的看法,當盤勢跌破支撐點即為調整水位的時機,也就是提高預備金的比例,一般每次調整都會以10~20%為一個級距(例如:持股八成調降10%變成持股七成)。
如果是因為利空消息出現且尚未出現明顯跌勢(還未跌破支撐線時),預先調整水位以5~10%為級距。
調節持股的原則:
調整水位時一般先以短線部位「斟酌」提早停利出場,波段部位「斟酌」取消假跌破機制,主要以不積極做轉股動作為主。
- 已出現大跌者,則向下找支撐點。
- 未出現大跌者,短線可提前出場;波段待跌破支撐再出場(取消假跌破)
- 出場後不積極轉股為原則
抄反彈(取消資金配置限制)
當大盤在緩跌時,每跌破一個支撐點(水位調整線)就做調整持股的動作,當盤勢出現明顯的止跌訊號如「急跌並拉回留長下影線、爆量長紅、站上五日線」時,則可以考慮動用預備金找標的入手,此時則不考慮持股水位的配置問題,待反彈至一定程度後(2~3天或盤整不漲),再度調整持股水位回到計畫的配置。
權值股 與 非權值股
依照加權指數與櫃買指數的強勢程度來調整比例。
電子股 與非電子股(傳產、金融)
依照盤勢、美股的道瓊、納指、費半來決定比例。
每日記錄表(連結)
開始習慣計畫並紀錄自己的持股
(獲利、虧損不是紀錄重點,而是分配比例、配置。)
調整持股水位
要去預測未來走勢是很困難的,因為盤勢會受到各方面的影響而改變,如果過度的去預測只會讓自己變得固執,因此資金配置的重點就是「看勢辦事」,我們只要去設定關鍵的支撐、壓力點位,去做調整持股即可,示意圖如下。
而我們會做預測走勢,只是讓自己心裡有個底而不是絕對要怎麼做,即便真的要因為預測而提前做配置的改變,幅度也只會在5%上下,不會去調整太多避免預設立場。
突破、跌破才調整持股?不就是追高殺低嗎?
這裡要跟大家講一個觀念,大盤跌不代表個股跌,但個股最後還是會受影響,這也表示大盤其實就是一個預判指標了,所以在大盤跌時才做調整,其實也已經是提前準備了。
再者,以雙策略來說,調降持股水位並不是亂砍股票,而是在水位未調整完畢之前停止使用假跌破,並且在出場後不再做轉股的動作。
大家不要小看調降持股水位這個動作,以8/4剛站回月線的震盪局勢來講,我們水位都是維持在5~6成左右。而8/6又破月線跟五日線,水位再調降只剩下3~4成,那之後如果發生恐慌下殺,不但不痛不癢,甚至還多了6~7成的資金可以低接。
萬一長紅反彈怎麼辦,那不就是白砍了?
事實上萬一隔天反彈站回水位線重新進場,最多就是少賺10%,但如果隔天續跌是無法去拿捏它會跌到什麼時候,到時候在相對低檔的地方,不但要承受被套牢的壓力,還少了預備金去做低接。
很多剛進來學習雙策略的新同學,都把重點放在該怎麼進出場、該怎麼選標的,但其實資金配置才是策略中最重要的一環,新手在操作股票的時候,常常是把持股配置到100%,突然來個大跌,全部都套牢,紀律好一點的會執行停損,但是多餘的資金它也是會選擇立刻轉至其他股票,長期維持100%,但盤勢就還沒穩定的情況下,你馬上轉股就跟不斷逢低加碼抄底航運一樣,不知道何時才是最底。
7/28拉出長下影線告知大家是止跌訊號,可以動用預備金抄底,如果平時沒有調整持股水位的習慣,當出現止跌訊號時你什麼都做不了,你只能期待終於可以解套了。
如果你是長期維持100%水位的人,那你在7/20破月線時,就是不斷的停損、轉股,然後就用100%的資金承受了將近500點的下殺,然後開始懷疑是不是雙策略有問題。
來看一下7/28下殺灌破季線那天的留言,就可以知道調整持股水位的重要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