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對岸電視/顯示器的發展迅猛,早在幾十年前政府大力投入虧錢也要拼國產,這也導致台灣曾經的面板五虎降為現在的雙貓,而近幾年TV市場對岸早已佔據全球最高的市佔,其實韓國也知道,所以韓國很早就轉型把部分主力推到高階的顯示器上。
根據Counterpoint Research的統計,今年Q3全球TV市場出貨約6000多萬台,而中國三大品牌(海信、TCL、小米總和29%)超越三星+LG(25%)市場份額(下圖右),但其實這早已是大勢所趨。值得一提的是,高階電視的市場,雖然還是由三星主宰,但從2023Q3對比今年Q3,很明顯海信和TCL市佔已經拉起來,從去年的25%增長到今年的41%!幾乎直逼三星+LG的46%(下圖左),短短一年就縮短了在高階TV市場的份額,只能說真的是太猛了…

那先分享一下目前所謂「高階premium」電視的一些介紹,如果各位有去逛超市或是網購,大致上高階的TV主要是OLED、QLED(量子點)、miniLED,那即便是高階的TV,價格也可能差很大,畢竟價格還跟解析度(4K/8K)大小(65吋85吋等)有關,以65吋來說台灣價格2萬多到8萬都有。
而高階電視主要增長是在miniLED和Quantum LED,這幾年對岸完全把成本砍下來,出貨量也超越OLED。OLED相信大家都比較熟了,這邊稍微科普一下QLED和MiniLED主要的區別,當然顯示器相關的技術蠻雜的,之後有機會再詳細分享。下圖來源BenQ

首先講QLED之前我們要先提傳統的LED電視,LED和QLED最大的區別在於背光,傳統的LED電視是採用白光的LED,但QLED是採用藍光LED背光,由於藍光LED是比較難產生的(拿過諾貝爾物理獎),在LCD(液晶層)面板前加入量子點薄膜,這個量子薄膜主要由鋅/鉻/硒/硫原子組成,受到藍光激發後,可以產生高純度單色光,如此一來就可以有更廣的色域!
而MiniLED原理其實和LED電視相近,只是將背光模組的LED換成更小的MiniLED,尺寸分界大概如下:
- MiniLED:單顆燈泡大小在150um(微米)以下
- MicroLED:單顆燈泡大小在50um(微米)以下
那燈泡越小代表在相同面積底下能塞更多的燈泡,所以顯示器的亮度/對比度就能增加!所以簡單來說QLED可以有更多樣的色彩表現,而MiniLED則是有更高的對比度和亮度。
而高階TV的技術來說,OLED技術目前還是韓國佔大頭,所以中國廠商戰略上把投資重心轉向MiniLED和QLCD,從TCL執行長之前的言論也可以知道,目前中國廠商雖然也有在研發OLED技術,但是搶佔高階TV市場還是會選擇另外兩種技術,甚至TCL執行長認為OLED電視的市場可能會下降。
目前每年全球電視出貨約2億台,而OLED電視大概只佔了5%以下,去年2023 OLED電視大約出貨600多萬台,大多數還是LCD電視為主(上面的圖我們也可以看到QLED還是有液晶層而miniLED也有喔~)
接下來我們將來探討一下台灣面板雙貓友達和群創,那由於友達群創有不一樣的路線,所以這篇我們先著重分享友達的部分,之後有機會再談談群創。
實際上友達群創面臨一樣的問題,就是中低端面板拼量拼不過對岸的面板廠(華星、京東方等),要拼高端的也搞不過韓廠和後來居上的中國廠,所以只能卡在特定的面板,說好聽也是高階的市場,但實際上目前比較有優勢的是大尺寸和超大尺寸(75吋/85吋以上),那友達群創目前還能有不錯的電視顯示器面板出貨有很大的一個原因也是因為「韓廠」,由於三星LG已經退出LCD面板生產,甚至把工廠處分也賣掉許多專利(賣不少給中國廠商),但LCD如我前面所說還是現在TV的大宗,所以三星LG就必須向面板廠拉貨。
不過我們也知道電視銷量跟景氣循環有很大關係,年底歐美有黑五/中國有雙11雙12促銷,所以韓廠會提早開始備貨,那如果各位看友達這幾季的財報,你會發現即便如此,在顯示器上的佔比也沒辦法爆量衝高(幾乎都在50幾%如下圖),而這也算是友達的基本盤,至少短時間不會被中國面板廠完全打趴,當然友達的高層也深知這些問題,所以一直積極想轉型。

今年友達的大新聞應該是花了6億歐元完成收購德國BHTC,應該有一些朋友不明白為何要花這麼多錢收購BHTC,其實友達的彭董之前就一直強調,友達不再只是一家面板公司,希望走向更多元化的市場。
大家都知道要轉型,但要怎麼轉?
我認為友達收購BHTC算是打入車用市場重要的一步,先簡單分享一下BHTC在做什麼。BHTC最主要的幾個產品就是車用空調控制的系統和車用中央顯示器,下圖來源BHTC左奧迪A4A5Q5空調控制系統,下圖右奧迪A6中央顯示器。

不要小看這兩個產品,你可以會覺得就這值200億台幣?要知道車用這些控制面板控制系統都需要通過車用規格,車規是僅次於軍規有著非常嚴格的規範(以後再跟大家詳細分享),雖然友達在併購BHTC之前就深耕車用顯示器多年基本上是車用面板前五(京東方,天馬,友達,JDI,LG),但每一樣不同的車用系統都有不一樣的車規流程和限制,更重要的是BHTC有著非常多的直接與T1車廠量產的經驗,其客戶包含奧迪、保時捷、BMW等車廠。
要知道一家廠商如果想吃車用這塊大餅,要通過繁瑣的車規流程不只要花大量的人力和資金,更重要的是這些大車廠,為什麼要選一家之前沒合作過的公司?所以買下BHTC,可以強化車用這塊的經驗,與奧迪保時捷BMW等車廠建立更深的合作關係。
11月友達發新聞稿提到,將原智慧移動事業群及BHTC納入友達新設之100%持股子公司「友達智慧移動股份有限公司」(AUO Mobility Solution Corporation, AMS)(友達智慧移動)旗下,專注於智慧移動產業的需求,提升友達移動事業單位的運作效率。我們都知道現在車用的面板越做越強大,不管是駕駛的還是後座的,車用面板的功能已經不僅僅是車上的功能控制而已,還包含了娛樂、導航、通話等等,而在未來自動駕駛/智能座艙加速發展,車子已經不在只是運輸工具,更可以是移動辦公/娛樂的載體。從2024第三季度友達的財報我們也可以看到,Mobility solution的佔比相比去年Q3增加了接近9%,而這塊就是車用相關的應用。
相比之下,另一塊Vertical solution佔比在下降,這塊垂直整合我個人認為是一個「大雜燴」,根據友達自己的解釋,包含智慧零售、智慧醫療、智慧教育等等…我個人認為這塊就是面板在某些特定領域的應用,其中智慧醫療算是政府目前的大方向,台灣大醫院也都在推智能化轉型,結合台灣醫療的優勢(健保)加上AI,友達在這方面有不少的合作醫院和廠商(也成立子公司達擎專門搞),還有一個大頭就是其在能源領域的投入,包含太陽能、減碳等…這領域有機會配合目前政府綠能的大方向,有機會增加應用場景進而得到成長的機會。
有些朋友可能有疑問,友達有這方面的專業人才嗎?其實友達這幾年不只在台清交成等學校積極招收產學碩博士生,還包含台科北科四中等學校,碩士給40萬獎學金(綁2年)博士給100萬(綁5年),入職再給一包20萬獎金。
就是要招募各種人才包含電子、電機、軟體、韌體、物理、光學,另外這幾年AI的風口也一直在想辦法整合AI賦能,主要是邊緣計算為主(edge AI),由於友達有許多工廠,可以利用AI來改善工廠的動線、製造的效率(瑕疵檢測等)等等(當然最終的目標是利用AI節省成本)
那一定有朋友會說,友達已經連10季虧損,轉型來的及嗎?
以我們的觀點來說,轉型成不成功不知道,但不轉型就…
可以看到對岸的面板巨頭京東方華星光對友達群創步步進逼,不僅收購韓廠在LCD上的專利更把在中國的工廠買下來(華星當時收購了三星近千個大尺寸LCD的專利),大尺寸面板製造也都在持續投入…而且友達群創對OLED投入也不如京東方和華星(友達沒有往OLED走),以產品線完整度來說友達群創已經無法和京東方華星相比…但友達的還有幾個可以撐下來的地方:
1.友達還是一家千億台幣市值的公司,現金流也還可以,至少研發量能還在持續,在車用領域持續投入,目前來看車用領域是面板未來一個很大的餅,友達這方面比群創好一點,在車用領域多年來都穩居前五,但一堆面板廠虎視眈眈,要知道之前京東方可不是在前三的行列,但2023之後京東方後來居上,超越友達天馬,不過汽車智能化大趨勢沒變,所以友達應該還是能有基本盤,如我前面提到的,因為車規的問題其他新進廠商想搶汽車面板這塊大餅不容易,需要比較長時間的積累。
2.友達深耕多年與不少面板驅動IC廠商合作多年,我們知道面板少了IC也沒辦法用,而驅動IC的幾家龍頭廠商包含:聯詠、奇景、瑞鼎等等…也都是友達的合作夥伴供應商,而前面提到大舉投入車用領域的部分,也能比較快速的與合作廠商導入。
3.投入MicroLED,我們知道友達放棄OLED的一個原因就是看更遠的MicroLED,MicroLED優勢太多了以後有機會再分享,目前MicroLED卡在量產問題上,而MicroLED領導廠商錼創科技就與友達合作,錼創也是一家有趣的公司,其主打想當MicroLED界的設計公司,幫助面板廠從設計到量產MicroLED,如果MicroLED成本降的夠快,那友達有可能重返高階顯示器市場,但目前來看還比較遙遠...至少有夢XD
結論:
以面板或是顯示器市場,高階目前是佔率還是兩家韓廠為主,但中國廠商憑藉著超大量人才市場,每年都有幾百萬的新血加入,一波人繼續把持中低階市場,另一波人玩命的卷起來研發攻佔中高端市場(不管是技術還是尺寸),韓廠的份額未來可能慢慢被超越。
至於友達,就要看目前三大主力投入方向,車用(目前算是主力)、Vertical solution (智慧醫療、綠能方向比較有機會)、MicroLED(未來的高階市場)的發展,短期內要爆發性的增長可能性比較低,中長線來說能維持住應該就滿好的,畢竟千億台幣市值,先求穩再求好,真正要爆發要看自動駕駛和MicroLED的發展。
各位如果看完文章有任何問題都歡迎留言或是把問題email到:maxwellnft2021@gmail.com
我們會在蒐集一定問題數量之後,在月底寫一篇額外的文章專門回答~但請不要以下類似的問題:
xx股票還能買嗎?xx股票該賣嗎?
這類型的問題有可能踩到相關法規,希望大家交流的問題更偏向產業方向/技術比較等等喔~感謝大家支持!
免責聲明:本文章分析的公司,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只是單純科普和個人分享,謝謝大家~~
也歡迎大家訂閱阿財的YouTube頻道和追蹤阿財FB粉專喔~
訂閱阿財的頻道:https://reurl.cc/ra65LO
阿財FB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InvestmentPlusFinanci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