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五提到,隨著選擇權的多單逐漸攀升至肉眼可見的高水位,和空單越來越少,我們可以預期這樣的多空失衡情況會需要修正來讓市場冷靜一些,而這樣的修正以歷史情況來看至少要4%。
本週一開盤即為最高點,最大回檔為633點,剛好就是4%,但這真的只是剛好,我沒有那麼神。
在這種情況之下貿然做多,甚至追價買進都不會是我們的選項,近期的下跌自然與我們沒有太直接的關係。
若順著這種極端籌碼情境的邏輯往下推演:當行情上漲至當時相對高點,低水位空單便無以為繼,高水位多單欲再攀升也不易。所以過去出現這種情況時,大多都至少要經過盤整或是修正。而要再看到另一段漲勢,則只少必須看到多空雙方的水位恢復至正常情況,甚至另一種極端(低水位多單與高水位空單),雙方才有繼續增加的空間。除非盤勢往驚驚漲方向發展,才有可能將這段恢復期的時間縮短。
剛剛好,前兩天便出現了這樣的情況,多空雙方的水位恢復至一般情況,昨天也在訂閱文章裡提到:短線上至少先有反彈是可預期的,現階段的籌碼情況與先前八月中下旬甚至六月都不太一樣,目前尚未見到直接往下崩跌的條件。
這樣的觀察角度,與其他先進使用籌碼的方式有著本質上的不同。
前一陣子在股版上有一篇文章:只用籌碼分析跑模擬交易的策略。文章作者試著追蹤外資與主力的買賣超情況,發現無論是跟著買或是反著做,其回測效果都差強人意。
為什麼?
這樣的結果其實並不讓人意外,因為如果以跟單的角度來使用籌碼,那要獲利就有兩個先決條件。
1.外資主力必須是對的,你才有機會也是對的。
2.持續時間必須明確且夠長,你才有足夠的時間隨後反應。
他們買進後你買進,你的成本高機率比他們高。你可能會說他們部位很大沒辦法短時間買完,所以你成本可以比他們低。
但你成本比他們低多少從來都不是重點,重點是你賣出時的價格要高於你的成本才算獲利,但你什麼時候賣?
既然是跟單,他們買進你才買進,自然也要等他們賣出才是你的賣點,但這還沒有考慮中間若出現賣超情況該如何解讀,他們是出場還是調節?你要第一時間賣還是再觀察幾天?
他如果看對獲利,你賺得比較少,但如果看錯虧損,你賠得更多。
就算他們看對,而你的成本也比他們低,如果他們買進或持有的時間不夠長到足以支撐你買進到獲利再到賣出,又該如何?
所以看到最後會發現,最佳解就是買在他們前面、同時買,或是知道他們會繼續買。
那該怎麼做到這一點?
要知道他們可能什麼時候買進/賣出,可以從過去情況來做參考。
今年七月的大反彈後,九月的下跌並沒有想像中恐慌,也有許多人期待著光輝十月,但隨著十月下探萬二,市場開始充斥著恐慌又焦慮的氣息。不是單日六百點就是反彈後再破底,深不見底。 在這樣的背景下,你覺得相對低點可能出現在什麼情況下?
下跌末期往往都能看到大量的空單,與所剩無幾仍在堅持的多單,所以這時候我們要看的反而是空單與多單的極端情況。以評估是否絕大多數人都在做空,且水位已經高到很難再加劇。
如果是,那下跌的空間將非常有限,這些空單日後也都會變成回頭推升大盤上漲的推手,因為他們必須買進平倉。 所以這時候儘管看到外資不斷賣超,Put不斷攀升,你反而該積極進場。
但這樣遠遠不夠,有人說會買的是學生,會賣得才是師傅,既然我們是在如此病態的極端情況下買進,後續情況便高機率會看到外資開始回頭買進,因為空方已經無以為繼,也因為這樣,當看到他們開始大舉買進時反而是出場的好機會。
就如同上週情況一樣,大盤上漲兩千五百點,外資的多單水位創了今年新高,空單也創下今年新低,這時候該不該持續買進,又或著該適當調節自然就不難判斷。
那又是為什麼類似情況在大多數時候都會有雷同的後續發展?
因為人性。
為什麼上漲過後大多數都會迎來盤整?因為總是有人會想要先獲利了結,總是會有人看不順眼跑去放空,這些都是人性。不管重來幾次,了結的還是會先了結,放空的還是會放空,最終也仍然會有人追在最高點。
過去如此未來也是如此。
我們要做的只是回頭看過去的歷史情況,在什麼情境下外資散戶總是有著相似行為,而這些行為在日後是如何影響大盤漲跌,那我們就有不低的率可以買在前面也賣在前面。
趨吉避凶沒有想像中困難,真的難的是,這個過程中你是否有相應的心理素質與信仰做該做的事。
而信仰就藏在你的日常觀察與累積裡,心理素質就是你過往遇到挫折時,一次次站起來的勇氣。
這條路你不需要很聰明很敏銳才能開始,但你必定要開始才會變得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