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愛情的依附類型中,分為安全型、焦慮型、逃避型、混亂型四種。其中,焦慮型、逃避型、混亂型又被稱為「不安全型依附」。
妳屬於哪種依附類型呢?每種依附類型的成因、戀愛表現和特質有哪些?又該如何改善呢?
看完這篇文章,妳將能夠了解:
透過了解自己的依附類型,能夠幫助妳更了解在戀愛中的行為模式,進而建立更健康的情感關係。
那麼我們就開始吧!
PS:建議可以先做做看文末的依附類型測驗,了解自己是哪一種依附類型後,閱讀文章會更加了解自己喔!
依附理論是什麼?
依附理論是由英國的心理學家 John Bowlby 所提出的一項心理學理論,主要探討人類在生命早期與主要照顧者之間(通常是父母)建立的親密關係。
這種親密關係對嬰兒的安全感有直接影響,同時也深遠地影響未來的人格發展、情緒穩定、人際互動與戀愛關係,所以,了解妳的依附類型有助於深入了解關係中行為模式的根本原因。
依附理論的發展:恆河猴實驗
早期的理論認為:只要誰提供營養,嬰兒就會對誰產生依附。
然而,John Bowlby 提出了不同的觀點,認為依附是嬰兒天生就存在的情感機制,用來幫助嬰兒和父母保持親密關係,以獲得父母的保護。
為了瞭解「依附」的本質,心理學家進行了多項實驗,其中最著名的便是 Harry Harlow 的「恆河猴實驗」。實驗發現,大多數幼猴更傾向選擇觸感溫暖的絨布母猴,而不是選擇僅僅提供生理需求的鐵絲母猴。
「恆河猴實驗」證明了肢體接觸與情感關懷是發展親密關係的基本,而不是生理需求。穩定的依附關係不僅能讓孩子安心探索外界,還能在需要的時候提供心理上的「安全基地」。
透過實驗我們可以瞭解:父母與嬰兒互動的方式,對嬰兒未來建立人際關係、情緒調節能力,以及應對壓力的方式有非常大的影響(目前認為影響程度有 20% 至 50% 左右)。
依附類型的雛型:陌生情境實驗
Mary Ainsworth 於1970年提出的「陌生情境測驗」,安排母親和陌生人輪流進出房間,並觀察9~18個月大的嬰兒的反應,最後把所有嬰兒的行為模式分為三類:
1. 安全型依附,約佔70%
當母親離開時會感到焦慮、但母親回來時就會恢復安心,對母親有著高度信任;會把母親當成是「安全基地」,向外探索新環境,並願意與陌生人互動。
2. 迴避型依附,約佔15%
母親離開房間時沒有出現明顯的焦慮,即使母親回來,表現也很冷漠。但比較特別的是,迴避型依附的嬰兒表現比其他兩種類型還「獨立」,與陌生人的互動模式與母親也沒有差異。
3. 焦慮型依附,約佔15%
當母親離開房間時會極度焦慮,而母親回來時會先尋求安慰,接著可能會鬧脾氣表示抗議。焦慮型依附的嬰兒喜歡黏在母親身邊,不願意探索新環境,也會害怕與陌生人接觸。
依附類型的四種類型
隨著之後的對依附理論的研究與發展,現在我們可以將依附類型分為四種類型:安全型依附、焦慮型依附、迴避型依附以及混亂型依附。
其中,安全型依附被認為是最健康的依附類型,而焦慮型依附、迴避型依附和混亂型依附則屬於不安全型依附。
以下將分別介紹各類型的特徵、成因及其對戀愛關係的影響。
1. 安全型依附 (secure attachment)
安全型依附的人擁有維持親密關係的能力,能妥善表達自己的情感和需求,同時也願意支持他人。
他們會對自己和他人都保持正面評價:認為自己值得被愛,也認為他人值得信任。這種健康的依附模式有助於降低焦慮和壓力,促進心理健康。
成因
安全型依附的形成通常來自嬰兒時期與父母的穩定互動。當孩子透過哭泣或其他行為表達需求時,父母能敏銳地發現並適時給予回應,即便父母有時候會疏忽,但還是會持續努力滿足孩子的需求。
這種互動讓孩子建立了對世界的信任感,並相信他人是可以依賴的。
成年後的戀愛表現
成年後,安全型依附者的戀愛關係通常建立在信任和溝通的基礎上。他們能冷靜面對關係中的問題,並積極尋求解決方法。
例如,當另一伴沒有回訊息時,他們不會過度解讀。他們相信自己和另一半都有能力維持一段穩定的戀愛關係。
安全型依附特質
- 能坦率表達需求與情感。
- 不會因為分開而焦慮,能保持情緒穩定。
- 願意依賴另一伴,也能接受另一伴依賴自己。
2. 焦慮型依附 (anxious attachment)
焦慮型依附的人對親密關係有著強烈的需求,而且心中常常會擔心自己有一天被忽視或拋棄。
焦慮型依附會透過其他人的關注來確認「我是有價值的」,對關係中的變化十分敏感,常常表現出情緒化的行為。
成因
焦慮型依附通常源於童年時期。當孩子渴望獲得關注時,有時父母會回應,但有時卻被忽略。
這樣的經驗讓孩子形成「只有努力取悅他人才能被愛」的信念,並在成年後延續這種行為模式。
成年後的戀愛表現
焦慮型依附的人容易過度依賴另一伴,並對另一伴的一舉一動極為敏感。
例如:當另一伴沒有回訊息時,他們可能會陷入焦慮,擔心自己被忽視。他們希望另一伴不斷地給予肯定,甚至用控制或操縱行為來維持戀愛關係,卻因此為彼此帶來壓力。
焦慮型依附特質
- 害怕孤獨,渴望穩定的親密關係。
- 過度解讀另一伴的一舉一動,容易對此感到焦慮。
- 習慣用情緒化的行為尋求他人的關注。
3. 迴避型依附 (avoidant attachment)
迴避型依附的人習慣壓抑自身的情感需求,避免進入親密關係。
迴避型依附通常在情感上喜歡保持距離,並對親密關係缺乏信任感,追求獨立與自由。
成因
迴避型依附多源於童年時期,父母對孩子的需求缺乏即時的回應,甚至刻意忽視。
孩子在感到失望後學會壓抑自己的需求,以避免再次面對被拒絕的痛苦,並在日後形成「只能依靠自己」的信念。
成年後的戀愛表現
迴避型依附的人在戀愛關係中會避免過度親密,並對另一伴的需求感到不安,甚至會因為壓力而選擇逃避。
例如:偏好短期關係,並對長期的情感承諾感到抗拒。儘管表面上似乎不需要情感連結,但內心深處仍渴望被理解與接納。
迴避型依附特質
- 習慣壓抑情感需求,並與他人保持距離。
- 將親密關係當作是「自由」的敵人,兩者無法共存。
- 雖然表現獨立,但內心仍渴望的深層的關係。
4. 混亂型依附 (disorganized attachment)
混亂型依附同時擁有焦慮型與迴避型的特質,因此他們的行為會出現矛盾,既渴望親密關係,但又害怕受傷。
在愛情中,混亂型依附也經常表現出不一致的情緒反應,依賴另一伴的同時,也會懷疑另一伴。
成因
混亂型依附通常與童年創傷經驗有關,例如父母同時扮演安全感的來源與威脅。這樣的矛盾互動讓孩子無法建立穩定的依附模式,進而對親密關係產生不信任感。
成年後的表現
混亂型依附在關係中有時黏人,有時疏離,無法穩定的處理情感需求。既渴望安全感,卻又害怕受到傷害,因此常在親密與逃避之間反覆掙扎。這種不穩定的依附模式可能導致關係中的衝突和矛盾。
混亂型依附特質
- 對親密關係有強烈的矛盾心理。
- 容易因過去的創傷而表現防禦性行為。
- 渴望依賴他人,但又害怕被傷害。
依附類型測驗:了解妳是哪一種依附類型
本測驗用來幫助妳了解妳的依附類型,讓妳更清楚自己的情感模式以及在人際互動中的表現。根據測驗結果,我們會針對每種依附類型提供具體建議,幫助妳建立更穩定、健康的戀愛關係。
該測驗分為兩個部分,每部分18題,共36題。請根據下列題目作答,並計算兩個部分各自的總分。
每題的回答分為:
- 不同意:1分
- 沒感覺:2分
- 同意:3分
PS:本測驗改編自〈親密關係經驗修訂版問卷〉( ECR-R)
❮ ⊹ 測 驗 開 始 ⊹ ❯
第一部分
Hint:不同意:1分、沒感覺:2分、同意:3分
- 我時常認為我的伴侶沒有真的愛我。
- 我擔心我會不如別人。
- 我時常擔心伴侶會離我而去。
- 當我對伴侶表達我的感情和心意時,我害怕對方不會有所回應。
- 我認為我的伴侶沒有像我關心他一樣那麼關心我。
- 我的伴侶好像只有在我生氣的時候才會注意到我。
- 我覺得我的伴侶不想要跟我想像的那般親近。
- 有時候我想靠近別人的渴望會把人嚇跑。
- 我擔心我會失去伴侶的愛。
- 我時常擔心被別人拋棄。
- 我有很多關於感情關係的擔憂。
- 我時常擔心我的伴侶不想和我在一起了。
- 當我的伴侶不在身邊時,我擔心他會對別人有好感。
- 我希望伴侶對我的感情有像我對他的感情一樣濃烈。
- 我的伴侶會讓我懷疑自己。
- 有的時候我的伴侶會因為不明原因對我的心意轉變。
- 當我得不到我所需要的情感與支持,我會感到沮喪或生氣。
- 我害怕如果我的伴侶越來越認識真正的我,他就會不喜歡我。
請計算第一部分的總分,然後繼續進行第二部分的測驗。
第二部分
Hint:不同意:1分、沒感覺:2分、同意:3分
- 我覺得和伴侶親近是一件不自在的事情。
- 我通常不對伴侶展現內心深處的感受。
- 遇到困境的時候,向伴侶尋求協助通常無法得到幫助。
- 我覺得我很難做到自己去依靠我的伴侶。
- 我不會和伴侶討論重要的事情。
- 與伴侶分享自己的想法與感受對我來說是一件不舒服的事。
- 我比較喜歡和伴侶保持距離。
- 當伴侶過於靠近時我會感到緊張不安。
- 依靠伴侶對我來說是一件不自在的事情。
- 我覺得依靠伴侶對我來說很困難。
- 我覺得跟伴侶靠近是一件困難的事情。
- 當我的伴侶想要跟我靠得很近時,我會感到不自在。
- 要和我的伴侶敞開心房會讓我感到不自在。
- 跟伴侶親近對我來說很困難。
- 我不常跟我的伴侶討論我遇到的問題以及顧慮。
- 我覺得跟伴侶展現親密感很困難。
- 我和我的伴侶幾乎無話可談。
- 我的伴侶很不了解我以及我的需求。
❮ ⊹ 測 驗 結 果 ⊹ ❯
第一、二部分皆36分以下:安全型依附
雖然安全型依附的人已經擁有比較健康的情感模式,但建議還是要持續發展情感能力、增進人際關係的深度與廣度,提升生活品質與情感滿足。以下是一些建議,幫助安全型依附者在生活與關係中持續成長:
1. 自我反思
即使妳是較為穩定的安全型依附,但是時常的自我反思還是非常重要。定期檢視自己在戀愛中的行為模式:有沒有提供另一伴足夠的安全感?是不是願意與另一伴分享重要的事情?這樣不只能讓妳在戀愛中更有意識地行動,也能幫助你更深入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感狀態。這種反思有助於增強同理心,促進更健康的情感互動。
2. 幫助他人轉向更健康的依附類型
作為安全型依附類型的人,妳在戀愛關係中可以扮演支持另一伴的角色。如果妳的伴侶或朋友是焦慮型、迴避型或混亂型依附者,妳可以多多透過傾聽、溝通,幫助他們感受到安全感與被接納。妳提供的穩定性不僅能減少他們的焦慮或憂慮,也能引導他們逐漸建立更健康的情感模式。
3. 持續學習,保持彈性
安全型依附類型不代表妳可以停止學習和成長。妳可以試試看學習新的溝通技巧、情緒管理方法,或參與心理相關的課程,進一步提升妳的情商。另外,保持彈性與適應力,並且在遇到挑戰時尋求另一伴的支持,也有助於穩定妳的內心狀態,並維持關係的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