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將學到:
- 你的討好健康指數是在哪一個階段?
- 善良的人會有哪些不安?
- 找回內在力量的兩種練習
金句劃重點:
- 對別人好並不是壞事,但是帶著不純粹的動機時,對他人的好,反而會帶給自己負面的影響。
- 害怕拒絕的人生是很乏味的,雖然不會有痛苦,但也不會有收穫。
- 被拒絕也許很令人害怕,但「拒絕」不會打倒你,只有「後悔」才會
說書逐字稿:
哈囉,歡迎來到今天的說書,我是聲音教練羅鈞鴻,你也可以叫我小虎!
這次想要和你分享的好書,叫做《你可以當好人,但不要好得不像人》,作者麥克・貝勒博士是一名美國知名學者。做為一名教育學博士,他幫助許多人解決溝通與人際關係上的困難,也為許多企業提供好的觀點,在這樣身分下的他,其實也有著一個長期以來的困擾,就是作者發現自己總是下意識地去討好他人,想要從他人身上得到更多的敬佩,但是這樣的生活方式真的讓心很疲累。
在讀過這本書之後,我最喜歡的地方是,作者所提倡的那些幫助人們改善討好行為的方案,都非常溫柔!麥克.貝勒博士針對他自己的討好行為,做了許多學習與一連串的探索之後,才寫下了這本書,希望幫助這些總是習慣討好他人的「善良者」,可以用更循序漸進的方式找回自己,而不是很極端地去練習「被討厭」,或是不再當個善良的人。
我過去也是一個總是會花時間討好他人,而且不懂得拒絕別人的好好先生,因為不會說「不」的關係,雖然人們不會討厭我,但也很難把我放在心上。但是在學習了「如何不傷感情的拒絕他人」的方法之後,反而得到更多尊重。也可以這麼說,我因為用善良的方式「說不」,而得到了很多生命的禮物。
如果你也跟我一樣,是一個為他人的感受著想的善良者,我想邀請你一起來透過這本書,去看見自己過度討好背後的原因,並且將你一半的善良特質也運用在你自己身上,讓你更喜歡你自己。
你的討好健康指數
討好的定義是,為了滿足他人,違背自己的意願去迎合。所以,討好,也意味著假裝。
人會想要去討好別人,這是很正常的,因為人們被友善的對待時,也會很愉快。作者認為,對別人好並不是壞事,但是帶著不純粹的動機時,對他人的好,反而會帶給自己負面的影響。
不過,人們往往不能確定或發現自己是否有討好他人的習慣,因為很多人都將「假裝」內化成日常的習慣,所以也意識不到這些討好行為,是否對自己的自我價值感有害。
在書中,有一個「討好健康指數」的測驗,可以幫助我們去自我探索,看看自己的討好是否不健康。
在這裡,我想跟你分享,討好健康指數總共有四個階段,分為:健康、例行公式、習慣,以及自我認同。
健康階段
首先,在「健康」階段,你很少去討好他人,你待人友善,是發自內心的關心他人,所以不會讓人覺得扭捏,或讓自己感到不舒服。
你知道你的價值,不會因為其他人的觀點或行為而改變,你有能力接受他人建設性的批判,或自動無視掉一些對你來說沒有意義的個人意見,即使別人覺得你不體貼、不敏感,也不會影響你心中的自我價值。
在這樣的前提下,對他人好,但不盲目討好,這就是健康的階段。
例行公式
第二個階段叫做「例行公式」,在這個階段裡,你開始有「希望他人覺得自己是好人」的需求,所以偶爾會為了迎合他人的感受,而假裝起自己的表現。
你的外在行為是溫柔體貼,喜歡為他人伸出援手。但是你可能要開始去正視那些「假裝」可能帶來的問題喲!因為你有可能已經在享受透過討好而得到的正向回饋,這樣的正向回饋越多,就越容易讓討好行為的頻率提高,建立起負面的行為模式。
習慣
第三階段,是「習慣」,也就是說,你已經練習「假裝」得夠久了,因為總是在乎他人的感受與想法,所以自己的想法也很容易受到他人的影響。如果在這個階段,還無法意識到討好帶來的負面影響並做出調整,那就可能會惡化成下一個「身分認同」的階段了。
身份認同
第四階段,是「身份認同」,在這個階段,討好已經是你的生活模式和身分認同了。你過度依賴他人的看法,只要有人不喜歡你的想法,你就覺得是自己的錯。你也許無法明確意識到自己已經被討好他人這個習慣給影響了,但在感受上會很明顯感覺到疲累、焦慮、沮喪憂鬱。
達到「身份認同」階段的你,可能會擔心,如果展現出真正的自己,別人就會不喜歡你,所以對於放下假裝這件事會感到非常恐懼,於是,就更努力活成別人喜歡的樣子。
這樣聽下來,你覺得自己在哪一個階段呢?無論你在哪一個階段,作者的用意都只是幫助你發現,你是不是也無意識的在假裝了呢?趁還沒有嚴重惡化之前,早一點醒悟吧!
善良者的五種不安
那麼,為什麼善良的人,總是比較容易過度地討好他人呢?作者歸納出有五種不安的心理,讓人會想要討好他人,這五種「不安」分別是:怕被人拒絕、怕衝突、怕被忽略、怕自己不夠好,以及怕自己在他人心裡不重要。
認識這五種不安,並且學習克服這些不安的感覺,會有助於我們改善討好的習慣,讓我們不再下意識地為了迎合他人的感受而討好。
怕被人拒絕
首先,來聊聊「怕被拒絕」的不安吧!
人們有時候很難把要求說出口,是因為擔心自己的要求可能被他人拒絕,像是邀請喜歡的對象一起參加舞會之前,心裡可能會冒出無數個糟糕想像,像是:「要是他知道我喜歡他,反而嘲笑我怎麼辦?」「如果他已經有喜歡的人呢?」「要是他在心裡覺得我不配,該怎麼辦?」在被這些自己腦中糟糕的想法轟炸之後,我們有時會把心意藏起來,乾脆不開口去要求了。
因為不開口去要求,就不會被拒絕。或是對於他人的要求,總是答應,這樣就不會見到他人對自己失望。你,也是這樣嗎?
害怕拒絕的人生是很乏味的,雖然不會有痛苦,但也不會有收穫。
其實我們要知道,別人在拒絕你的時候,拒絕的不是你這個人,而是你的請求。
比方說一名作家,在投稿他的作品給出版社的時候,被出版社拒絕了,這個拒絕背後的意思,並不代表「你沒資格當個作家」,而是您的這篇作品不符合我們出版社的需要。
如果這位作家就從此不再投稿了,他的人生對於寫作這件事,就只會留下悔恨。但是如果這位作家不斷投稿呢?每一次投稿,都能夠練習寫作,使文筆越來越精彩。而且在眾多的投稿當中,也總會有幾次的稿件受到肯定,使作家本身得到自信與成就感。
被拒絕也許很令人害怕,但「拒絕」不會打倒你,只有「後悔」才會。你可以想想看,對你來說,比起咬牙堅持下去所帶來的辛苦,放棄不做而留下的悔恨,會不會讓你更難以接受呢?
怕衝突
第二種不安,是「怕衝突」。對於討好者來說,衝突是最難以承受的事。
人之所以用討好的方式待人,就是因為他們會用他人的看法來決定自己的價值,所以就會擔心如果產生衝突,那別人就會不喜歡自己,自身價值就會感受到威脅,才會竭盡所能的避開衝突。
其實,衝突不是那麼糟糕的東西,雖然產生衝突時,會使人情緒緊張,但人與人的交流,往往會透過衝突,去互相認識到彼此更深入的價值觀,所以在親密關係中如果沒有衝突,反而無法建立起更深刻的關係,進而無法在關係中一起成長。
不習慣面對衝突的人,如果要求自己馬上開始勇敢面對衝突,那是一件很沒有安全感的事情,就像上健身房,你應該先循序漸進的練習,把力量提升上去之後,再去增加重量,而不是一開始就把重量加到超重,這樣的過度操練會讓身體受傷,也會讓自己未來更不喜歡上健身房。
剛開始學習面對衝突時,我們可以先將「對方的反應」與「衝突」兩者分開來看,並且將注意力放在衝突本身,如此一來,你的溝通對象發脾氣的時候,他的怒氣就不會影響你的判斷,可以更好地去理解衝突的原因,並且找到化解衝突的手段。
怕被忽略
第三種不安,是「怕被忽略」。
討好者雖然總是為了避免衝突,而且希望讓人覺得自己是個很好的人,所以會選擇在人群中當背景,避免出風頭,但是他們仍然渴望被人在乎。他們會花很多時間去關心、聆聽別人,然後期待這樣的在乎,也能被發揮在自己的身上。但可惜的是,這幾乎是不會發生的。
如果想要克服怕被忽略的感覺,我們應該做的,是讓自己主動採取行動,讓他人看見。這並不代表你需要變成一個外向的人,而是表達自己內在真實的樣貌,好好表達自己就可以了。
怕自己不夠好
第四種不安,是「怕自己不夠好」。
討好者總是會用他人的標準來看待自己,然後覺得自己不夠好。他們的比較心態非常嚴重,當他們覺得自己跟不上他人的標準時,就會感到自卑,並且想要努力去迎合他人的標準。
事實上,與他人比較出來的自信都不是能長久維持的自信,自己的價值應該由自己來定,而不是把這種權利交給他人。要停止比較心態,要先察覺自己正在比較,並且對自己喊停。同時,也需要學會無條件地尊重自己,而這個方法,剛好在我分享的《自我肯定的奇蹟》說書內容中也有提及,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回顧一下喔!
怕自己不重要
第五種不安,是「怕自己不重要」。討好者需要被人需要,一旦覺得自己不被需要,就會感到巨大的不安。於是,他們會努力迎合他人,對他人好,以創造自己被需要的機會。
討好者對他人的好,是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也就是說,這些善意其實是一種自私。要能夠克服這種不安,就要將注意力放在他人身上,不是為了滿足自己的需要去對他人好,而是為了滿足他人的需求而對人好。當我們改用健康的動機去為善,才會從這些利他的過程中,看見自己的獨特性,並且學會去喜歡自己,尊重自己。
找回內在的力量
在書中,作者分享了十種幫助我們找回內在力量的練習,除了停止盲目討好的習慣之外,更重要的是重塑我們對自己的自我價值感。
這邊分享其中兩個我覺得很容易上手的做法,希望能夠幫助正在聽說書的你,可以從今天開始練習。
專注力
第一個方法,是管理自己的「專注力」。
因為當我們無法專注地把事情做好,而總是花了一堆時間卻一事無成時,就容易讓人對自己失望,降低自我價值感。如果你總是無法做出取捨,將精力分散在多個看起來同樣美好的機會當中,最後因為無法專注把事情做好,那你就應該練習專注。
書裡有一個有趣的情境,是我們都可能會犯的毛病,我來跟你們分享。
你出門要到雜貨店裡買牛奶,離開時卻多買了特價的洋芋片、即期的杯子蛋糕,以及你最愛的起司,回到家裡,才發現你忘了買牛奶。
我們在生活中的每一天,都像雜貨店裡面那樣,有許多的層架和豐富的商品,會成為我們的分心因子,這些分心因子,會削弱我們的專注力,並且讓我們無法分辨什麼事情是真正重要,導致我們時常把心力拿去做了白工。
書中提及練習專注力的方法是,你可以時常整理生活與工作的空間,讓雜訊減少,降低分心的因素。同時,在大腦感到混亂的時候,為自己按下暫停,也就是暫停手上繁忙的動作,在恢復行動之前,要把注意力放在「重要的少數事項」上。
一次執行的事情越少,能看見的成果就越高,最終你會發現,你的成就有多少,取決於你做的事情有多麼「少」。
每天記下三個感恩的事情
第二個方法,是每天記下三個感恩的事情。
典型的討好者,通常抱持著匱乏思維,用他人的看法與認同來形塑自身的價值,唯有受到肯定才會快樂。所以他們即使在十個人當中受到九個人肯定,他們依然會執迷於沒有肯定的那一個。他們會忘記感恩,因此總是無法獲得滿足,而且永遠也不足夠。
要讓抱持著匱乏思維的討好者去培養豐盛思維,其中的關鍵方法,就是學習感恩。當我們懂得感恩,就容易從感謝中得到滿足,而這些滿足感,就會變成能夠去給予的動力,為我們再去創造更多值得他人感恩的事情,然後回報到自己的身上。
想像一下,如果每天早上起床,都是抱持著感恩的心開始新的一天,不僅是心情愉快,面對事情的態度也都會跟以往不同。
聽書的你,從明天一早就可以開始練習了,在想到三件感恩的事情之前不要起床,每天都要紀錄下來,並且換不一樣的事情來感恩。感受自己在一週後、一個月後,你的內在會不會有什麼不同呢?
結語
最後,我們來複習一下這次說書的重點。
人之所以盲目討好,是因為過度依賴他人的看法,利用討好的行為來獲取他人的認同,並且變成了習以為常的行為模式。
而想要停止盲目討好他人,首先要認識討好背後的五種「不安」,分別是:怕被人拒絕、怕衝突、怕被忽略、怕自己不夠好,以及怕自己不重要。
要記得,被拒絕這件事可能會讓人感到害怕,但拒絕不會打倒你,只有後悔才會,所以
- 練習堅持,就能逐漸克服被拒絕的恐懼;
- 練習把「他人的反應」與「衝突」兩者分開來看,並且將注意力放在衝突本身,就能讓自己擁有面對衝突的能力;練習真實地表達自己,可以讓自己放下被忽略的恐懼;
- 練習無條件地尊重自己,能真正看見自己的好,而不再執著於比較;
- 練習把注意力放在他人身上,滿足他人的需要,用健康的動機去為善,可以從利他的過程中,看見自己的獨特性,學會尊重自己。
找回內在力量的兩個小練習,分別是減少分心因素,讓自己更專注在重要的少數事情上,以及每天寫下三件感恩的事情。
希望這次的說書,能幫助你正視自我價值,用理性戰勝討好的衝動,並且在關係中更自信、更自在!另外,今天說書提到的《自我肯定的奇蹟》,歡迎你在聽完這本書後,也去聽聽這一本的分享喔!我是小虎老師,我們下一集再見囉!
點開圖看更仔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