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盤指數的變化與選股有關嗎,我們來談一談
我們在選股投資的過程中,指數變化是否佔最重要的位置,見仁見智,有人認為指數放兩旁,選股擺中間,也有人認為指數很重要,選股之前,要先了解指數的變化。
其實,不同的操作方式,對大盤認知的重要性就有所不同,舉例來講,如果只是當沖的操作,那麼,大盤變化的重要性就降低許多,因為當沖就是看當天量價、籌碼及資金流向的變化,指數的上漲下跌對個股當天的影響就小,不過,也只是影響變小,但不是不重要。
舉例來說,如果知道大盤指數今天的表現不好,當沖就可以偏向尋找偏空的股票放空,或是,作多時要快點獲利了結,免避掉尾盤被下殺的風險,
然而,其他的操作方式,就要多看看指數的變化,為什麼呢,這與指數的計算方式有關。我想,大多數人都知道指數的計算方式,與加權的計算有關,也就一檔股票若有大的市值,這檔股票就會影響指數很大,比如說,台積電是台股最大的市值,她有11.64兆,佔了指數約29.8%,台積電漲一元,加權指數就漲約9點(此點數會隨時間的不同而有不同),這也是為什麼作指數期貨交易的人,也會觀察台積電的漲、跌狀況。
同樣地,指數的漲跌,也會影響其他股票的狀況,尤其在大跌的時候,近一點看,比如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發生的時候,加權指數從當時最高的12186點下殺到8523點,這3600多點的距離,幾乎讓所有個股,除了與防疫有關的股票(但這些股票也沒什麼漲),紛紛大跌。 中一點的時間來看,因為中美貿易戰的開打,讓2018年的0206事件發生,期貨大跌,指數下跌1000多點;10月的國慶連假,下跌1100多點。再遠一點的看,2015年從4月底到8月下旬跌破10年線期間,指數下跌2800多點,這些事件不僅指數大跌、台灣50的成份股也大跌,連中型100的成份股,電子類股,無一倖免,全部下跌。
為什麼會這樣,主要是市場恐慌的氣氛造成多殺多的情形,試想一下,如果當引動第一個下跌訊號開始讓指數下跌,對市場最敏感的指數商品的如期貨、選擇權出現停損賣壓,或者被追繳,這些投資人會開始賣手中賺錢的部位,手中賺錢的部位如股票或是權證,被賣壓賣下來後,將影響作融資的投資人,不得不賣出融資股票,因為不賣就會被斷頭,接下來,就是現股的操作者,也因為股價下跌被迫停損,加上機構法人的停損機制出籠,個股不得不跌。
這種一關卡一關的現象,不是只發生在台股,全球股市皆然,因為資金是流動的,大型機構投資人的布局也是全球的,一個重要股市(如美股、歐股、陸股等)出現風險,大型機構投資人被迫停損,為了績效必需賣掉手中還賺錢的部份,這也是為什麼,國際股市如美股一打噴嚏,全球股市就著感冒,美股一感冒,台股就要送急診,最後美股進了醫院,台股就到了加護病房。
所以,判斷大盤走勢就變得很重要,盤勢不好,或是高檔盤整,就要降低部位,減少風險,到了低檔盤整開始突破向上,就要積極找尋標的買進,賺取波段財,高檔賣出,低檔買進,財富不就是這樣來的嗎?
至於如何判斷盤勢,各種方式都有,基本面、技術面、籌碼面都有他的獨特方式。而我研究多年的,利用籌碼抓大盤變化,比如2018年的10月變盤大跌,從10月初開始,外資開始翻空,從現貨到期貨到選擇權,接著自營商也開始加入大放空的行列,如果在這時操作期貨、選擇權,知道法人開始大減多單部位,大幅建立空單部位,跟著作空,則利潤是以數10倍起跳,也就是100萬變成1000萬是基本款,而就算不操作期貨、選擇權,手中的股票先賣一趟,風暴過後再買回來,賺取2019上半年的大行情,也是有數倍的獲利。
所以,大盤不佳時,即使選到優質的公司股票,比如台積電,還是會跟著下跌的,這也是為什麼,買股票之前,研究大盤走勢就變得非常重要。